0904 口嫌体正,从良实难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冠冕唐皇》最新章节!
大唐与吐蕃,俱是体量庞大的强大政权,彼此之间交流所产生的问题自然也是极多,两国的政治中心又相隔颇远,趁着这一次出使的机会,自然要事无巨细的都扯出来谈上一谈。
虽然说战场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很难通过谈判桌去获取。可眼下两国关系也并没有发展到必须要兵戎相见的程度,特别中间隔着一个噶尔家族,就算哪一方战争的欲望极为强烈,也很难直接宣布开战。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以各自克制、尔虞我诈为主,除非战略形势已经极为明确、一方已经有了笃定的能够取得某一战略目标、不得不战的情况下,否则大多数时候也都是在互相扯皮。
吐蕃与大唐,也曾经有交战猛烈的时候,几次围绕青海的战争,以及安西四镇的几番易手。可是那时候,吐蕃方面负责军事的主要还是噶尔家族,随着噶尔家族逐渐的被排斥出吐蕃的权力中心,其实无论是大唐,还是吐蕃,对于对方的实力究竟如何,也都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与明确的把握。
眼下的噶尔家族,在唐蕃对抗的形势中,就像是一个战略上的黑匣子,里面掩藏着丰富的唐蕃两国的军政秘密。无论哪一方能将这一部分秘密掌握到自己手中来,都能获得不菲的利益。
所以虽然王孝杰与吐蕃使者们彼此扯皮许久,但只要话题不涉及噶尔家族,那所谈论的都是一些枝节问题。而在针对噶尔家的问题上,吐蕃使者们的表现明显又要比王孝杰急切得多。
因为噶尔家族本身就是吐蕃的分裂势力,吐蕃对其恨之尤切。而大唐对此则就从容得多,起码并不像吐蕃那么急切。
王孝杰早得圣人叮嘱,但凡听到吐蕃使者言及噶尔家族相关的问题,便是顾左右而言他,实在被追问得急了,则就说上几句对吐蕃故人思念的话,不免搞得吐蕃使者们又是一番吹胡子瞪眼的生闷气。
如此一番交涉下来,虽然各自所费唇舌不少,但真正有效的交流却几乎没有。
到了最后,诸吐蕃使者们已经颇感精疲力尽,而王孝杰却仍兴致盎然,临别之际,还笑着对吐蕃使者们说道:“今日一番畅谈,实在让人意犹未尽。明日你等不要随意离馆,待我退朝后忙过署中事务,再着员召你等继续相论。”
人的快乐从来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见到诸吐蕃使者们一副愁苦郁闷的神情,王孝杰便感觉到他并非人间最失意的那一个。特别这份痛苦更是由他所施加给人,那所感受到的快乐便是双倍的。
新官上任,且职务跨度这么大,王孝杰本来还担心自己有些不能胜任,可是这一天忙碌下来,反而觉得鸿胪卿这个位子甚至比他此前所担任的京营指挥使还要更有发挥。
毕竟京营禁军们驻守长安,应时点卯与操练之外,很少负责具体的战事任务,甚至就连日常的起居行止都大受限制。而且作为京营将领,与人接触交谈时都要小心翼翼,有着各种各样的忌讳。
这样枯燥且紧张的工作,王孝杰也大感吃不消,更不要说上面还有一个张仁愿日常瞪眼寻觅他的错误,任何一点小小的疏忽都会被其人大加斥问。
这么一想,对于今次的职务调整,王孝杰也是大感满意。而这也并不是王孝杰单纯的自我感觉良好,圣人对于王孝杰今日的表现同样颇为满意。
李潼倒不知王孝杰会见吐蕃使者的细节,但有关审清在京诸蕃胡宾使的奏报却在午前就摆上了他的案头。看完之后,李潼也是深表赞同,并即刻加以批复、让鸿胪寺尽快执行。
他所赞赏的自然不是王孝杰生财有道,就算王孝杰请客、能够搜刮到的油水也是非常有限。
大唐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帝国,居住在京中的胡人数量自是不少,虽然说后世言及这一光景,常常会将这些胡人们与商贸、珍宝联系起来,认为这些胡人哪怕社会政治地位不高,但却一个个都富得流油,否则又怎么会不远万里的入唐并定居长安?
但这也实在是一种误解,活跃在长安的各地胡商数量虽然不少,但在定居长安的胡人群体当中实在是少得可怜。绝大多数客居长安的胡人,不独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也是堪忧,许多都沦为赤贫。
毕竟大唐国民即便无一所长,但还有宅地、耕田等保证,还不失宗族亲友们的帮衬扶持。可是那些胡人们却没有此类的保障,哪怕是出卖劳力为佃为役,也只能充当最低级的杂佣。
就算王孝杰所针对的目标并不是普通的胡人,而是胡人当中相对而言还算比较有势力、地位的一个群体,但这些人常年客居长安,部族疏离,不务生产又不在朝任官,这么多年难免坐吃山空,却仍眷恋大唐的繁华而不肯离去。
这一点,就比较类似于后世某一时期许多人向往外面的生活、为此甘愿放弃已经在国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地位。
李潼倒是并不反感这些胡人定居长安,但前提是要做出相应的贡献。要么你有一技之长、才能不俗,要么行囊丰厚、消费水平够高,既无才能、也无财富,你还可以卖国呀。
比如吐蕃人、以及从漠北逃亡而来的突厥人,可以大肆在胡人群体当中宣扬吐蕃与突厥是多么的衰落不道,以此来激发民众们的愤慨,同样也算是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可是就有那么一批胡人,他们是既没有任官的才能,也没有拉动消费的财力,甚至就连卖国的手段和资本都没有。这样的人,除了增加坊间治安隐患之外,留着又有何用?
在定居长安的胡人群体中,拥有宾使资格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护身符,拥有了这一层身份,非但不需要落籍安置、承担大唐子民该要承受的税役,而且每逢国家大礼,还能获得一定的飨赐,日子虽然比上不足,但也比下有余。
这样的人多了不说,几千户应该是有的。毕竟从贞观年间开始,大唐便铆足劲儿的对外扩张,边疆几道所设立的羁縻州府几乎有上千个之多。
理论上而言,这些羁縻州府都有向大唐派遣宾使进奉版籍土贡的资格与义务。而过去这么多年,他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少则数年一次,多则一年数次。而那些宾使入唐之后,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就此定居长安。
大唐对此当然欢迎,所谓的羁縻本就充满了弹性,与其放纵这些人留在边地掌管其领地部民,不如干脆留在长安,一座闲邸打发了,就此将其领地与民众们编入大唐直接进行管辖。从贞观到永徽年间,通过这样的手段,相当一部分羁縻州府都彻底的并入了大唐,成为大唐真正的领土。
可是相应的,定居在长安这一部分胡酋宾使们,就成了一个后继者的负担。
李潼倒也不是舍不得继续给予这些人物料供养,可是几十年时过境迁,继续养着这些人意义已经不大。而且由于他们的存在,也让大唐对于边地羁縻州府的管理颇有混乱,许多羁縻州府早已经不存在,但在其他籍册中却仍有宾使留在长安。
平常时节,这样顶多给日常事务增添一些困扰,倒也不算大事。可现在,大唐将要继续展开对外征战攻伐的脚步,就需要对边情进行一番细致梳理。一旦大军赴边,按照惯例,这些羁縻州府也需要输人输物的助战,长安城中算计的不错,可是一到边地才发现哪里还有相应的羁縻州府存在?更无从提及人物的输给!
王孝杰刚刚抵达鸿胪寺便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着手进行梳理,李潼对此自然颇感欣慰。所以傍晚时分他也特意留在了前朝,等到王孝杰自四方馆返回后,便着人将王孝杰再召入殿中。
“昨日作此任命,不乏臣员口持异议,认为宁国公大才屈用。就连我心中都略存迟疑,担心职事骤改,宁国公未必能够即刻循事就宜。但今早观此奏书,知所用得人,宁国公的确是能托事的良臣!”
待到王孝杰入殿之后,李潼举着鸿胪寺递交上来的奏书原本,并不吝啬自己的夸奖,笑着对王孝杰说道。
王孝杰听到圣人的夸奖,顿时便激动起来,伏地叩拜道:“开元以来,臣循旧资而历高位,圣人不以臣老器不堪,圭书手赐,让臣得为世道所容,更赐臣荣爵显要。今所进计、一孔之得,再得圣人如此嘉许。臣生人之所大幸,唯在侍此明主!”
听到王孝杰这番感言,李潼一时间也不免略生感触,忍不住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待这家伙太好了?再想想王孝杰的爵号,心里便思忖着若来日张仁愿再有新功创立,不妨赐爵荣国公,让他们两家后人继续相爱相杀。
抛开这个问题不说,李潼又望着王孝杰笑语道:“今日宁国公入四方馆会见蕃使,相见情形如何?”
王孝杰闻言后,便连忙将四方馆中的经过讲述一番。倒也没有用太长时间,实在这一天会见下来,也没有发生什么有营养的对话,倒是蕃使着实被王孝杰气得不轻。
李潼在听完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从来也不是一个大度的人,被蕃使跑去他老婆家里挖一通墙角,虽然未遂,但想想也让人感觉郁闷。他自己又拉不下脸来同这些下员计较,正该用王孝杰这种货给那些不长眼色的人添添堵。
不过在听完王孝杰的描述之后,李潼倒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还是意识到蕃使有一种大事不屈而小事不拘的态度。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争辩的很强烈,但在一些小节上、诸如商贸之类,则就有一点敷衍。
若说吐蕃人看不上与大唐通商的利益,这也实在是笑话。如今在长安城市面上,最活跃的便属这群吐蕃商贾了。
往年双方交恶,吐蕃也没有与大唐进行人事沟通的渠道,可是随着西康这条路线开辟出来,各种客观条件已经成立,蕃人们的热情顿时被激发出来,简直就是不辞辛苦、不避寒暑的往来不断,大有一种要抢回旧日虚度的光阴与错失的利益的味道。
如今的大唐商贸昌盛,但老实说,目下的生产力其实还远不足以满足这已经被激活的庞大市场,长安市间存在着大量商贾手握巨款但却买不到货物的情况存在着。
在商贸的大方针上,李潼并没有刻意的冷落吐蕃商贾们,反而还稍作关照。一些在吐蕃国中势力不弱的氏族,他们的提货周期比别的商贾还要更短一些。
作出这样的关照,当然不是李潼对吐蕃商贾们有偏爱,就是为了让他们沉浸在这种通商巨利的快感中,从而瓦解、软化他们对大唐的敌视与排斥。
从这些蕃使们的态度看来,这一策略已经收见了一定的成效。虽然这些吐蕃使者在大节上仍然有所把持,但在不涉两国战略大方针的问题上,已经流露出了一定的口嫌体正直的苗头。
虽然说短期看来,单纯上的商贸往来并不足以影响吐蕃这些权贵豪强们的立场,但人性根本是有一种经济属性,当他们习惯了这种牟利的方式,言行思想便会逐渐的受到影响。
许多失足下海者总觉得,干完这一票就金盆洗手,回家找个老实人,安生过日子,但往往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那就离死也不远了。
就算这些得利者本身能够忍受住这种诱惑,但自有后继者不答应,你们赚的脑满肠肥,老子们还没长膘呢!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光脚不怕穿鞋,你特么是想看我刀子锋不锋利吧!
在与吐蕃的对抗过程中,大唐始终偏于守势,哪怕在国力最强盛的开元天宝时期,一路压着吐蕃捶打输出,但战争发生的主要场所,还是青海这些吐蕃相对边缘的地带。独特的高原地形,让吐蕃本土易守难攻,所以在战略上便能保持一种积极主动。
但这世上没有什么天险绝地,哪怕在双方各自衰落、斗命长的岁月中,吐蕃仍然没能熬得过大唐,最终分崩离析,并且自此之后,高原上再也没能出现如吐蕃这种强大一时的统一政权。
李潼虽然视吐蕃为大敌,但也从来没想过大唐军队能够长驱直入、血洗逻娑城,高原的险恶地形与气候环境,决定了当下这种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是在拿将士们的生命在开玩笑。
但瓦解对手,从来也不只有军事一种,在强大军事力量做后盾的情况下,一旦吐蕃内部的人事不再保持封闭,而是与外界产生频繁密切的联系,那这本就脆弱的一个政权统治,崩溃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到来的那一天必然不会太长。
眼下这些蕃国豪强们,在与大唐进行交涉时,仍然不失大节与自守,那是过往双方交战互有胜负给他们带来的信心。
但噶尔家与吐蕃彻底决裂,也将意味着吐蕃的一个时代画上了句号,所以接下来在青海方面的攻略上,如果大唐能够一举挫败吐蕃的图谋,这对如今吐蕃国中的权贵们无疑是一种毁灭性的信心打击!
大唐与吐蕃,俱是体量庞大的强大政权,彼此之间交流所产生的问题自然也是极多,两国的政治中心又相隔颇远,趁着这一次出使的机会,自然要事无巨细的都扯出来谈上一谈。
虽然说战场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很难通过谈判桌去获取。可眼下两国关系也并没有发展到必须要兵戎相见的程度,特别中间隔着一个噶尔家族,就算哪一方战争的欲望极为强烈,也很难直接宣布开战。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以各自克制、尔虞我诈为主,除非战略形势已经极为明确、一方已经有了笃定的能够取得某一战略目标、不得不战的情况下,否则大多数时候也都是在互相扯皮。
吐蕃与大唐,也曾经有交战猛烈的时候,几次围绕青海的战争,以及安西四镇的几番易手。可是那时候,吐蕃方面负责军事的主要还是噶尔家族,随着噶尔家族逐渐的被排斥出吐蕃的权力中心,其实无论是大唐,还是吐蕃,对于对方的实力究竟如何,也都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与明确的把握。
眼下的噶尔家族,在唐蕃对抗的形势中,就像是一个战略上的黑匣子,里面掩藏着丰富的唐蕃两国的军政秘密。无论哪一方能将这一部分秘密掌握到自己手中来,都能获得不菲的利益。
所以虽然王孝杰与吐蕃使者们彼此扯皮许久,但只要话题不涉及噶尔家族,那所谈论的都是一些枝节问题。而在针对噶尔家的问题上,吐蕃使者们的表现明显又要比王孝杰急切得多。
因为噶尔家族本身就是吐蕃的分裂势力,吐蕃对其恨之尤切。而大唐对此则就从容得多,起码并不像吐蕃那么急切。
王孝杰早得圣人叮嘱,但凡听到吐蕃使者言及噶尔家族相关的问题,便是顾左右而言他,实在被追问得急了,则就说上几句对吐蕃故人思念的话,不免搞得吐蕃使者们又是一番吹胡子瞪眼的生闷气。
如此一番交涉下来,虽然各自所费唇舌不少,但真正有效的交流却几乎没有。
到了最后,诸吐蕃使者们已经颇感精疲力尽,而王孝杰却仍兴致盎然,临别之际,还笑着对吐蕃使者们说道:“今日一番畅谈,实在让人意犹未尽。明日你等不要随意离馆,待我退朝后忙过署中事务,再着员召你等继续相论。”
人的快乐从来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见到诸吐蕃使者们一副愁苦郁闷的神情,王孝杰便感觉到他并非人间最失意的那一个。特别这份痛苦更是由他所施加给人,那所感受到的快乐便是双倍的。
新官上任,且职务跨度这么大,王孝杰本来还担心自己有些不能胜任,可是这一天忙碌下来,反而觉得鸿胪卿这个位子甚至比他此前所担任的京营指挥使还要更有发挥。
毕竟京营禁军们驻守长安,应时点卯与操练之外,很少负责具体的战事任务,甚至就连日常的起居行止都大受限制。而且作为京营将领,与人接触交谈时都要小心翼翼,有着各种各样的忌讳。
这样枯燥且紧张的工作,王孝杰也大感吃不消,更不要说上面还有一个张仁愿日常瞪眼寻觅他的错误,任何一点小小的疏忽都会被其人大加斥问。
这么一想,对于今次的职务调整,王孝杰也是大感满意。而这也并不是王孝杰单纯的自我感觉良好,圣人对于王孝杰今日的表现同样颇为满意。
李潼倒不知王孝杰会见吐蕃使者的细节,但有关审清在京诸蕃胡宾使的奏报却在午前就摆上了他的案头。看完之后,李潼也是深表赞同,并即刻加以批复、让鸿胪寺尽快执行。
他所赞赏的自然不是王孝杰生财有道,就算王孝杰请客、能够搜刮到的油水也是非常有限。
大唐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帝国,居住在京中的胡人数量自是不少,虽然说后世言及这一光景,常常会将这些胡人们与商贸、珍宝联系起来,认为这些胡人哪怕社会政治地位不高,但却一个个都富得流油,否则又怎么会不远万里的入唐并定居长安?
但这也实在是一种误解,活跃在长安的各地胡商数量虽然不少,但在定居长安的胡人群体当中实在是少得可怜。绝大多数客居长安的胡人,不独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也是堪忧,许多都沦为赤贫。
毕竟大唐国民即便无一所长,但还有宅地、耕田等保证,还不失宗族亲友们的帮衬扶持。可是那些胡人们却没有此类的保障,哪怕是出卖劳力为佃为役,也只能充当最低级的杂佣。
就算王孝杰所针对的目标并不是普通的胡人,而是胡人当中相对而言还算比较有势力、地位的一个群体,但这些人常年客居长安,部族疏离,不务生产又不在朝任官,这么多年难免坐吃山空,却仍眷恋大唐的繁华而不肯离去。
这一点,就比较类似于后世某一时期许多人向往外面的生活、为此甘愿放弃已经在国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地位。
李潼倒是并不反感这些胡人定居长安,但前提是要做出相应的贡献。要么你有一技之长、才能不俗,要么行囊丰厚、消费水平够高,既无才能、也无财富,你还可以卖国呀。
比如吐蕃人、以及从漠北逃亡而来的突厥人,可以大肆在胡人群体当中宣扬吐蕃与突厥是多么的衰落不道,以此来激发民众们的愤慨,同样也算是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可是就有那么一批胡人,他们是既没有任官的才能,也没有拉动消费的财力,甚至就连卖国的手段和资本都没有。这样的人,除了增加坊间治安隐患之外,留着又有何用?
在定居长安的胡人群体中,拥有宾使资格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护身符,拥有了这一层身份,非但不需要落籍安置、承担大唐子民该要承受的税役,而且每逢国家大礼,还能获得一定的飨赐,日子虽然比上不足,但也比下有余。
这样的人多了不说,几千户应该是有的。毕竟从贞观年间开始,大唐便铆足劲儿的对外扩张,边疆几道所设立的羁縻州府几乎有上千个之多。
理论上而言,这些羁縻州府都有向大唐派遣宾使进奉版籍土贡的资格与义务。而过去这么多年,他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少则数年一次,多则一年数次。而那些宾使入唐之后,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就此定居长安。
大唐对此当然欢迎,所谓的羁縻本就充满了弹性,与其放纵这些人留在边地掌管其领地部民,不如干脆留在长安,一座闲邸打发了,就此将其领地与民众们编入大唐直接进行管辖。从贞观到永徽年间,通过这样的手段,相当一部分羁縻州府都彻底的并入了大唐,成为大唐真正的领土。
可是相应的,定居在长安这一部分胡酋宾使们,就成了一个后继者的负担。
李潼倒也不是舍不得继续给予这些人物料供养,可是几十年时过境迁,继续养着这些人意义已经不大。而且由于他们的存在,也让大唐对于边地羁縻州府的管理颇有混乱,许多羁縻州府早已经不存在,但在其他籍册中却仍有宾使留在长安。
平常时节,这样顶多给日常事务增添一些困扰,倒也不算大事。可现在,大唐将要继续展开对外征战攻伐的脚步,就需要对边情进行一番细致梳理。一旦大军赴边,按照惯例,这些羁縻州府也需要输人输物的助战,长安城中算计的不错,可是一到边地才发现哪里还有相应的羁縻州府存在?更无从提及人物的输给!
王孝杰刚刚抵达鸿胪寺便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着手进行梳理,李潼对此自然颇感欣慰。所以傍晚时分他也特意留在了前朝,等到王孝杰自四方馆返回后,便着人将王孝杰再召入殿中。
“昨日作此任命,不乏臣员口持异议,认为宁国公大才屈用。就连我心中都略存迟疑,担心职事骤改,宁国公未必能够即刻循事就宜。但今早观此奏书,知所用得人,宁国公的确是能托事的良臣!”
待到王孝杰入殿之后,李潼举着鸿胪寺递交上来的奏书原本,并不吝啬自己的夸奖,笑着对王孝杰说道。
王孝杰听到圣人的夸奖,顿时便激动起来,伏地叩拜道:“开元以来,臣循旧资而历高位,圣人不以臣老器不堪,圭书手赐,让臣得为世道所容,更赐臣荣爵显要。今所进计、一孔之得,再得圣人如此嘉许。臣生人之所大幸,唯在侍此明主!”
听到王孝杰这番感言,李潼一时间也不免略生感触,忍不住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待这家伙太好了?再想想王孝杰的爵号,心里便思忖着若来日张仁愿再有新功创立,不妨赐爵荣国公,让他们两家后人继续相爱相杀。
抛开这个问题不说,李潼又望着王孝杰笑语道:“今日宁国公入四方馆会见蕃使,相见情形如何?”
王孝杰闻言后,便连忙将四方馆中的经过讲述一番。倒也没有用太长时间,实在这一天会见下来,也没有发生什么有营养的对话,倒是蕃使着实被王孝杰气得不轻。
李潼在听完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从来也不是一个大度的人,被蕃使跑去他老婆家里挖一通墙角,虽然未遂,但想想也让人感觉郁闷。他自己又拉不下脸来同这些下员计较,正该用王孝杰这种货给那些不长眼色的人添添堵。
不过在听完王孝杰的描述之后,李潼倒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还是意识到蕃使有一种大事不屈而小事不拘的态度。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争辩的很强烈,但在一些小节上、诸如商贸之类,则就有一点敷衍。
若说吐蕃人看不上与大唐通商的利益,这也实在是笑话。如今在长安城市面上,最活跃的便属这群吐蕃商贾了。
往年双方交恶,吐蕃也没有与大唐进行人事沟通的渠道,可是随着西康这条路线开辟出来,各种客观条件已经成立,蕃人们的热情顿时被激发出来,简直就是不辞辛苦、不避寒暑的往来不断,大有一种要抢回旧日虚度的光阴与错失的利益的味道。
如今的大唐商贸昌盛,但老实说,目下的生产力其实还远不足以满足这已经被激活的庞大市场,长安市间存在着大量商贾手握巨款但却买不到货物的情况存在着。
在商贸的大方针上,李潼并没有刻意的冷落吐蕃商贾们,反而还稍作关照。一些在吐蕃国中势力不弱的氏族,他们的提货周期比别的商贾还要更短一些。
作出这样的关照,当然不是李潼对吐蕃商贾们有偏爱,就是为了让他们沉浸在这种通商巨利的快感中,从而瓦解、软化他们对大唐的敌视与排斥。
从这些蕃使们的态度看来,这一策略已经收见了一定的成效。虽然这些吐蕃使者在大节上仍然有所把持,但在不涉两国战略大方针的问题上,已经流露出了一定的口嫌体正直的苗头。
虽然说短期看来,单纯上的商贸往来并不足以影响吐蕃这些权贵豪强们的立场,但人性根本是有一种经济属性,当他们习惯了这种牟利的方式,言行思想便会逐渐的受到影响。
许多失足下海者总觉得,干完这一票就金盆洗手,回家找个老实人,安生过日子,但往往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那就离死也不远了。
就算这些得利者本身能够忍受住这种诱惑,但自有后继者不答应,你们赚的脑满肠肥,老子们还没长膘呢!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光脚不怕穿鞋,你特么是想看我刀子锋不锋利吧!
在与吐蕃的对抗过程中,大唐始终偏于守势,哪怕在国力最强盛的开元天宝时期,一路压着吐蕃捶打输出,但战争发生的主要场所,还是青海这些吐蕃相对边缘的地带。独特的高原地形,让吐蕃本土易守难攻,所以在战略上便能保持一种积极主动。
但这世上没有什么天险绝地,哪怕在双方各自衰落、斗命长的岁月中,吐蕃仍然没能熬得过大唐,最终分崩离析,并且自此之后,高原上再也没能出现如吐蕃这种强大一时的统一政权。
李潼虽然视吐蕃为大敌,但也从来没想过大唐军队能够长驱直入、血洗逻娑城,高原的险恶地形与气候环境,决定了当下这种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是在拿将士们的生命在开玩笑。
但瓦解对手,从来也不只有军事一种,在强大军事力量做后盾的情况下,一旦吐蕃内部的人事不再保持封闭,而是与外界产生频繁密切的联系,那这本就脆弱的一个政权统治,崩溃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到来的那一天必然不会太长。
眼下这些蕃国豪强们,在与大唐进行交涉时,仍然不失大节与自守,那是过往双方交战互有胜负给他们带来的信心。
但噶尔家与吐蕃彻底决裂,也将意味着吐蕃的一个时代画上了句号,所以接下来在青海方面的攻略上,如果大唐能够一举挫败吐蕃的图谋,这对如今吐蕃国中的权贵们无疑是一种毁灭性的信心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