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李治问策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南北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李治看过李弘所奏,对其中提出的两策颇为赞赏。
遣儒学博士教化蛮民,佛门、道教子弟引蛮向善,两策相得益彰,不实为稳定边疆之良策。
李治欣喜之余,立即传召李弘前来问对两策具体实行之法。
李弘坐在坐塌上,面有惭愧之色,回道:“大父,此两策非儿臣所想到,实乃煜弟所出。儿臣见其利国利民,便将煜弟的见解整理清晰成书上奏,为大父分忧。”
“竟是四郞所想!”李治稍稍有些惊呀,联想四郞自幼脑子里充满了奇思怪想,突破常人所想的思维区间,另辟蹊径提出切中时弊的应对之策,能想到此二策到也不令人意外。
即使四郞所想,李治便命宦官传李煜进宫。
正披着狐裘衣在王府里驾起火锅,与馨儿几女吃得津津有味的李煜被洛阳宫里来的宦官一旨传进宫里,整个人郁闷的不行。
对于李煜来说,这大雪天的,最好的生活就是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待在温暖的家里和一众姬妾围着涮火锅,再来一杯醇香的河东红酒,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四郞,此二策是汝所想,就具体措施,为父想听听你的意见。”
李煜看着呈于案上的奏书,大哥的笔迹一看便知,知晓这是大哥将他昨日与其述说治南蛮的策略给记了下来呈给大父过目了。奏书中的内容也不全是自己所想,大哥添加了自己的一部分见解。比如上上策,以杀止叛在奏书中毫无踪迹。
原本打算想完善点再上奏给大父过目,既然大哥以经上奏了,李煜只好依奏书中所写内容阐述自己的建议。
“大父,此二策是昨日儿臣因永昌蛮叛一事,有感而发。西南诸蛮常年生活于高山密林之中,好勇斗狠,习俗野蛮粗鄙,不知华夏文化、礼仪,更不知仁义礼智信、忠君爱国为何物。因见吾大唐强大而举族内附,朝廷便在其地设羁縻州县,委其部落首领为州县官吏治之。诸蛮心中对于大唐,只是附属关系,而非直属关系。故所设的羁縻州县朝廷本就没有强力的约束,又处于偏远之地。一旦内附诸蛮首领不想再附属大唐,便可轻易举族叛乱,为祸边疆,或倒向强敌,助纣为虐。”
“所以,你提议派遣儒学博士任职诸羁縻州县长史、司马等职,专治教化蛮民。于其地建立官学,以经学博士任教,招收诸蛮豪强子弟入学,传播华夏文明。”
“大父所言正是。”李煜一本正经道:“收服诸蛮当以攻心为上。南方诸蛮文明落后,生活困苦;或向往大唐的繁华富庶、华美的衣冠服饰,或畏惧大唐的国威而内附。虽内附大唐,但朝廷只采取了羁縻制度,诸蛮得以保留了自己本族的文化习俗,始终未与大唐同心,因而诸蛮时叛时降。要想解决此难,朝廷就当利用诸蛮的崇尚、畏惧大唐的心理,遣儒学博士入诸蛮羁縻州县内以行教化、化蛮为夏之能,向诸蛮子弟传播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从内心瓦解诸蛮自视一族,与大唐区隔开来的心态。令诸蛮上至蛮酋子弟,下至山野小民,不论衣冠服饰,还是内心认同,皆与华夏趋同。”
“诺能做到,即使诸蛮酋长私心作祟,意欲叛乱,也不能像往日一般裹挟其族人。还可成为护卫大唐边疆,自发坚决抵御外敌的桥头堡。”
“遣佛道二教门徒入诸蛮传教,意在补充儒学博士在教化之外,蛮民宗教信仰的缺失。诺是儒学博士化蛮为夏效果不好,佛门引人向善,不杀生、遁入空门,来世因果报应之说的思想可自解蛮民生性好斗的本性,消弱其武力……”
李煜口若悬河,大谈治蛮二策的各项利好和具体处置措施。李治听在心里笑而不语,但听到李煜大谈佛门思想具有弱化一个民族武力,削其斗志,瓦解对方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其萎靡不振。可做为大唐对付野蛮难驯的胡蛮思想武器时,笑容满满的李治脸色逐渐发僵。
李治为君时,推行的可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自由宽松的宗教政策。虽出于道教始祖老子李耳是李氏始祖而大力抬高道教,但对于佛教可无贬压之举,对佛教不少高僧更是欣赏。为政其间,还数次下令天下禁道教的《老子化胡经》。
大唐佛教信徒众多,仅长安城内就有寺庙一百数十座,而道观仅二三十余座,洛阳与长安相比,不妨多让。
两京权贵富户死后捐宅为寺,亦是佛教寺庙众多的一个原因。
李煜却在此大谈佛教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弱化作用,李治心理可谓一点都不好受。
李治挂在脸上的笑容逝去,沉着脸,不禁想道:‘四郞今日所言,莫非是在拐弯抹角的提醒吾,为使国家倡盛,应大力打压佛教呼?’
“四郞,你既提到派遣众多佛门弟子入剑南诸蛮羁縻州传教,于国于民的好处。那你还提议派遣道教门徒入南蛮各州,于国的利处何在?”
“道教嘛?”李煜想了想,笑着回道:“道教可是吾华夏本土宗教,始祖老子又是吾李氏始祖,朝廷自当大力扶持道教在诸蛮地域的传播,增加信徒,遏制佛门势大。对于诸蛮对华夏的认同感,也是有益无害。”
“自佛教在华夏大地传遍开来后,历来佛道相争,道教始终处于弱势。究其因,还是因道教门徒过少,信徒缺乏,至使人杰比不上信徒广众的佛门。既然要化蛮为夏,怎能只遣佛门弟子而少了扶持道教的传播呢?”
在宫中与大父问对一番之后,李煜神彩熠熠的离开了洛阳宫。
在大父面前对遣佛门弟子往诸蛮羁縻州传教的一番赞词,其实是诛心之语。意在提醒大父,佛教大兴,于国于民不利。应当扶持本土道教的发展来制横佛教的影响力,并对道教经典于国于民的好处大加赞赏一番,以此来突出佛教经典的虚妄、无用之论。
回首望了巍峨的洛阳宫城,李煜长叹一声,但愿大父能听进自己的肺腑之言。
纵观历史,佛教大兴之国皆国势颓衰,国无良臣名将,士卒疲弱不堪战。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皆醉生梦死于来世之说。面对异教、外族侵凌,只知逃避,祈求于虚妄的佛陀,结果自是国亡族灭。
自唐因安史之乱退出西域,失去了强有力的保护伞之后,西域万里佛国面对东进的绿教不堪一击,三百余年后,西域再无半块佛土。
就连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最终也被绿教徒捣毁,诞生地印度更是佛教踪迹难寻。
李治看过李弘所奏,对其中提出的两策颇为赞赏。
遣儒学博士教化蛮民,佛门、道教子弟引蛮向善,两策相得益彰,不实为稳定边疆之良策。
李治欣喜之余,立即传召李弘前来问对两策具体实行之法。
李弘坐在坐塌上,面有惭愧之色,回道:“大父,此两策非儿臣所想到,实乃煜弟所出。儿臣见其利国利民,便将煜弟的见解整理清晰成书上奏,为大父分忧。”
“竟是四郞所想!”李治稍稍有些惊呀,联想四郞自幼脑子里充满了奇思怪想,突破常人所想的思维区间,另辟蹊径提出切中时弊的应对之策,能想到此二策到也不令人意外。
即使四郞所想,李治便命宦官传李煜进宫。
正披着狐裘衣在王府里驾起火锅,与馨儿几女吃得津津有味的李煜被洛阳宫里来的宦官一旨传进宫里,整个人郁闷的不行。
对于李煜来说,这大雪天的,最好的生活就是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待在温暖的家里和一众姬妾围着涮火锅,再来一杯醇香的河东红酒,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四郞,此二策是汝所想,就具体措施,为父想听听你的意见。”
李煜看着呈于案上的奏书,大哥的笔迹一看便知,知晓这是大哥将他昨日与其述说治南蛮的策略给记了下来呈给大父过目了。奏书中的内容也不全是自己所想,大哥添加了自己的一部分见解。比如上上策,以杀止叛在奏书中毫无踪迹。
原本打算想完善点再上奏给大父过目,既然大哥以经上奏了,李煜只好依奏书中所写内容阐述自己的建议。
“大父,此二策是昨日儿臣因永昌蛮叛一事,有感而发。西南诸蛮常年生活于高山密林之中,好勇斗狠,习俗野蛮粗鄙,不知华夏文化、礼仪,更不知仁义礼智信、忠君爱国为何物。因见吾大唐强大而举族内附,朝廷便在其地设羁縻州县,委其部落首领为州县官吏治之。诸蛮心中对于大唐,只是附属关系,而非直属关系。故所设的羁縻州县朝廷本就没有强力的约束,又处于偏远之地。一旦内附诸蛮首领不想再附属大唐,便可轻易举族叛乱,为祸边疆,或倒向强敌,助纣为虐。”
“所以,你提议派遣儒学博士任职诸羁縻州县长史、司马等职,专治教化蛮民。于其地建立官学,以经学博士任教,招收诸蛮豪强子弟入学,传播华夏文明。”
“大父所言正是。”李煜一本正经道:“收服诸蛮当以攻心为上。南方诸蛮文明落后,生活困苦;或向往大唐的繁华富庶、华美的衣冠服饰,或畏惧大唐的国威而内附。虽内附大唐,但朝廷只采取了羁縻制度,诸蛮得以保留了自己本族的文化习俗,始终未与大唐同心,因而诸蛮时叛时降。要想解决此难,朝廷就当利用诸蛮的崇尚、畏惧大唐的心理,遣儒学博士入诸蛮羁縻州县内以行教化、化蛮为夏之能,向诸蛮子弟传播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从内心瓦解诸蛮自视一族,与大唐区隔开来的心态。令诸蛮上至蛮酋子弟,下至山野小民,不论衣冠服饰,还是内心认同,皆与华夏趋同。”
“诺能做到,即使诸蛮酋长私心作祟,意欲叛乱,也不能像往日一般裹挟其族人。还可成为护卫大唐边疆,自发坚决抵御外敌的桥头堡。”
“遣佛道二教门徒入诸蛮传教,意在补充儒学博士在教化之外,蛮民宗教信仰的缺失。诺是儒学博士化蛮为夏效果不好,佛门引人向善,不杀生、遁入空门,来世因果报应之说的思想可自解蛮民生性好斗的本性,消弱其武力……”
李煜口若悬河,大谈治蛮二策的各项利好和具体处置措施。李治听在心里笑而不语,但听到李煜大谈佛门思想具有弱化一个民族武力,削其斗志,瓦解对方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其萎靡不振。可做为大唐对付野蛮难驯的胡蛮思想武器时,笑容满满的李治脸色逐渐发僵。
李治为君时,推行的可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自由宽松的宗教政策。虽出于道教始祖老子李耳是李氏始祖而大力抬高道教,但对于佛教可无贬压之举,对佛教不少高僧更是欣赏。为政其间,还数次下令天下禁道教的《老子化胡经》。
大唐佛教信徒众多,仅长安城内就有寺庙一百数十座,而道观仅二三十余座,洛阳与长安相比,不妨多让。
两京权贵富户死后捐宅为寺,亦是佛教寺庙众多的一个原因。
李煜却在此大谈佛教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弱化作用,李治心理可谓一点都不好受。
李治挂在脸上的笑容逝去,沉着脸,不禁想道:‘四郞今日所言,莫非是在拐弯抹角的提醒吾,为使国家倡盛,应大力打压佛教呼?’
“四郞,你既提到派遣众多佛门弟子入剑南诸蛮羁縻州传教,于国于民的好处。那你还提议派遣道教门徒入南蛮各州,于国的利处何在?”
“道教嘛?”李煜想了想,笑着回道:“道教可是吾华夏本土宗教,始祖老子又是吾李氏始祖,朝廷自当大力扶持道教在诸蛮地域的传播,增加信徒,遏制佛门势大。对于诸蛮对华夏的认同感,也是有益无害。”
“自佛教在华夏大地传遍开来后,历来佛道相争,道教始终处于弱势。究其因,还是因道教门徒过少,信徒缺乏,至使人杰比不上信徒广众的佛门。既然要化蛮为夏,怎能只遣佛门弟子而少了扶持道教的传播呢?”
在宫中与大父问对一番之后,李煜神彩熠熠的离开了洛阳宫。
在大父面前对遣佛门弟子往诸蛮羁縻州传教的一番赞词,其实是诛心之语。意在提醒大父,佛教大兴,于国于民不利。应当扶持本土道教的发展来制横佛教的影响力,并对道教经典于国于民的好处大加赞赏一番,以此来突出佛教经典的虚妄、无用之论。
回首望了巍峨的洛阳宫城,李煜长叹一声,但愿大父能听进自己的肺腑之言。
纵观历史,佛教大兴之国皆国势颓衰,国无良臣名将,士卒疲弱不堪战。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皆醉生梦死于来世之说。面对异教、外族侵凌,只知逃避,祈求于虚妄的佛陀,结果自是国亡族灭。
自唐因安史之乱退出西域,失去了强有力的保护伞之后,西域万里佛国面对东进的绿教不堪一击,三百余年后,西域再无半块佛土。
就连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最终也被绿教徒捣毁,诞生地印度更是佛教踪迹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