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4章.立场皆变.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朱和坚摇头反对,缓缓道:“南京局势尚未稳定,各方势力依然有暴乱之忧,还是让南京守军专注于维稳局势比较好,恐怕也没有太多余力。”
周尚景微微一笑,转头看了徐盛英一眼。
在周尚景的目光注视之下,徐盛英稍稍犹豫片刻,竟是直接反驳了朱和坚的说法,代替周尚景与朱和坚争辩了起来。
只见徐盛英迈前一步,扬声道:“七皇子殿下此言差矣!南京守军拥有上万之众,而且近期也没有发生倭寇侵扰之事,卑职的守城职责并不算重,只需是按部就班即可!
至于维稳南京局势之事,不仅有应天府衙的协助,而且各方势力的不满情绪主要针对于锦衣卫,南京守军同样是没有太大压力,只需安排两三千守军,就足以保证南京稳定了!
所以,卑职完全可以接管后续的审问调查之事、也有能力顺藤摸瓜的查明一切真相!……若是殿下不相信卑职的能力,卑职愿意立下军令状!”
听到徐盛英这般说法,朱和坚再次面色微变。
在此之前,徐盛英一直对朱和坚极为恭敬,看似是抽身事外,但也一直在暗中支持朱和坚的各种行动,所以朱和坚一向比较放心徐盛英,认为徐盛英虽然不是自己的亲信,但关键时刻至少不会给自己捣乱。
但朱和坚万万没有想到,徐盛英竟然选择这般节骨眼上突然间背叛了自己,不仅是直接下场插手局势、当面反驳了自己,还意图争抢审问调查之权、与周尚景隐隐站在了同一立场。
甚至于,徐盛英还说出了“殿下不相信卑职的能力”这般言论,若是朱和坚依然坚持己见、不同意徐盛英接手审问之事,就相当于羞辱了整个徐家。
一门双国公的徐家,即便是对于朱和坚而言,那也是一个不敢随意招惹的庞然大物!
一时间,朱和坚进退两难,既不愿意让徐盛英全面接手审问之事,也不愿意直接得罪徐盛英以及徐盛英身后的徐家。
看到朱和坚左右为难之后,徐盛英反而是愈发态度坚定、也愈发咄咄逼人了,再次扬声道:“还望殿下明鉴!卑职认为,自己拥有充分理由,应该全权接管后续审问之事!
这群悍匪所犯下的各项重案之中,与南京守军也有着直接关系!此前几天,官府颁布戒严令,却迟迟无法寻到悍匪们的踪迹,是因为他们挟持了卑职麾下的百户唐坤,藏身于唐坤的军营之中,行迹败露之后更是洗劫了唐坤军营的大量军械……对于南京守军而言,可谓是奇耻大辱!
与此同时,悍匪们此前还意欲绑架殿下逃离南京城,所以这群悍匪所犯之各项重罪,同样与天家有关系,而依据朝廷惯例,一旦是涉及皇室宗亲之事,陛下就会选择几名朝廷勋贵主持调查之事!
至于卑职……不仅是南京守军之主将,更是与天家同戚的当朝勋贵!所以,无论从任何层面来讲,把这些悍匪交由卑职审问处置皆是最佳选择!”
看到徐盛英这般态度坚决,还罗列了各种充分理由,朱和坚愈发是左右为难,虽然是万分不情愿同意徐盛英的毛遂自荐,却也不能直接反驳。
另一边,看到徐盛英的态度坚定、以及朱和坚的左右为难之后,周尚景的苍老面庞上则是浮现了一丝笑意。
*
在民间,有一句俗语——“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在官场,有一种手段——“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两者看似是同一个意思,实则是完全不同。
前者被动、乃是一种警示,后者主动、乃是一种驾驭手段。
章德承总是不明白,自己为何总是欠下各位大人物的人情,就是因为他忘记了“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警示,被“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手段给驾驭了。
或者说,章德从未忘记“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警示,但……他被那些大人物轻易看穿了软肋。
世人皆有弱点,章德承也不例外。
章德承是一個大好人、一个大善人、甚至是百姓们交口称赞的“万家生佛”,所以他的软肋反而格外明显。
那就是,章德承想要传播医学、救治更多世间病患。
于是,赵俊臣大手一挥,直接送了他一座医学院,让他寻到了实现一生夙愿的机会。
代价是——他曾经引以为豪的各种高贵品德,正直、赤诚、朴实等等,皆是让赵俊臣轻易摧毁了。
章德承从前一无所有,所以他可以刚正不阿、问心无愧,也不必担心自己会失去什么,但章德承拥有了一家医学院之后,反而是患得患失、瞻前顾后,需要认真考虑利益得失、人情世故,担心自己好不容易才拥有的医学院受到影响,不敢继续坚持底线原则。
从这方面而言,身为医学院长的章德承,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至于当初那个无牵无挂的游医章德承,则是让赵俊臣亲手杀死了。
宋承仁也是相同手段,利用各种机会与名义、给予了章德承太多无法拒绝的好处——珍贵药材、稀有医书、杏林威望——同样是轻易控制了章德承,让章德承再次出卖了自己。
所有命运赠予的礼物,皆是在暗中标注好了价格。
章德承不屑于政客为伍,但当赵俊臣注意到他的那一刻起,这种事情就已经完全无法由他自己做主了。
他最多只能闹闹别扭、甩甩脸色、阴阳怪气几句,心中警示自己不要总是欠下人情,假装自己还没有被政客们同化、自己依然还是从前的自己……然后再次向政客们妥协让步。
总而言之,对于官场政客而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驾驭手段从来都是无往而不利,因为他们掌握着太多资源,只需是从指头缝隙间漏下一点点,就足以让普通人无法拒绝、甘愿出卖自己。
这种事情,总是令人细思极恐。
在官场政客之中,周尚景无疑是位于最高段位,所以他同样深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驾驭手段,而且他不仅是可以利用这般手段驾驭身边的小人物,即便是那些与他地位相近的朝中政敌,也同样会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他的驾驭。
于是,周尚景直接把宋承仁交给了锦衣卫,趁机夺走了锦衣卫后续的审问调查之权。
于是,周尚景又把审问落网死士、调查幕后真相的机会抛给了南京守备徐盛英,也当场就促使徐盛英改变了立场,不再是继续支持朱和坚,反而是隐隐选择站在了自己这一边。
周尚景就是这样的“大方豪爽”,只要可以实现最终意图,无论是宋承仁这位亲密盟友,还是亲自扳倒朱和坚的好处,他皆是愿意暂时舍弃。
事实上,周尚景从一开始就是想让徐盛英全权负责后续的审问调查之事。
昨天下午,宋承仁亲自拜访徐盛英之际,就已经把朱和坚的种种疑点坦然相告,这般做法乃是出自周尚景的授意,就是想要在徐盛英心中埋下一颗充满疑虑的种子。
而后续发展,也完全符合周尚景的预测。
看到朱和坚不愿意让自己插手调查审问之事后,徐盛英当即是想起了宋承仁昨天所提到的种种疑点,心中的那颗充满疑虑的种子,也迅速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再然后,徐盛英就再也坐不住了,也直接站在了朱和坚的对立面,意欲亲自下场、查明真相。
朱和坚也因为徐盛英的立场转变,被逼到了死角,退无可退。
*
但,就在周尚景想要趁机说些什么、彻底改变局势走向之际,霍正源突然间出声表态了。
霍正源轻轻咳嗽一声后,缓缓道:“徐守备所言有理,那些被捕落网的悍匪,理应是让南京守军参与审问!”
听到霍正源的这般表态,徐盛英当即是眉头一皱。
因为霍正源的说法是“参与审问”,而不是“全权接管”,两者含义截然不同。
接着,霍正源又说道:“不过……徐守备终究是武将出身,若是上阵杀敌、率军作战之事,我自然是信任备至,但审问断案之事,徐守备与南京守军恐怕就是门外汉了,尤其是拷问犯人之际,如何让犯人们尽量感受痛苦,同时又尽量不伤犯人们的元气,这门手艺可不简单,最好还是交给专业人士负责比较好!
更何况,徐守备刚才也说了,这群悍匪前几天挟持了守军武官、藏身于军营之中,所以南京官府迟迟无法抓捕这些悍匪,南京守军也应该承担一定责任,这般情况下若是把悍匪们全权交由南京守军审问,恐怕也不合适啊!”
很显然,霍正源并不愿意让南京守军全权接管后续审问查证之事,显然是另有算计。
而他的反对意见,也直接打乱了周尚景的如意算盘!
就这样,在操江武臣刘怀远毫无预兆的背叛了宋承仁之后、在南京守备徐盛英毫无预兆的背叛了朱和坚之后,霍正源同样是毫无预兆的背叛了周尚景。
官场之上,背叛之事屡见不鲜,但今天却是格外的多。
周尚景很快就想明白了霍正源的心中算计。
对于霍正源而言,那些落网被捕的“嘲风”死士无论是交给锦衣卫、还是交给南京守军,又或是交给任何一个衙门,皆不是最佳选择。
一旦是拱手交出了这些“嘲风”死士,霍正源就只能沦为一个局外人,再也无法插手后续调查审问之事,也无法趁机攫取利益了。
所以,霍正源的最佳选择就是把水搅混,让任何一家势力皆是无法单独掌控局势,最终结果就只能是几家势力相互妥协、联合审案调查。
这般情况下,霍正源毕竟是亲手抓捕了那些“嘲风”死士,也就拥有充分理由参与后续调查,成为联合审案的相关一方,说不定还可以利用各家势力相互牵制的机会主导局势。
但周尚景同样不会坐视霍正源的算计得逞。
周尚景愿意让徐盛英全权接管后续的审问调查之事,不仅仅是因为徐盛英忠于德庆皇帝,更是因为徐盛英出身于顶尖勋贵徐家,即便是由他揭发了朱和坚的各项罪行,但因为徐家一门双国公的荣耀已经封顶,所以德庆皇帝的事后嘉奖也将会非常有限,并不会改变庙堂格局、影响“周党”地位。
但霍正源乃是“赵党”干将,一旦是让他有机会干涉储君更替之事,“赵党”势力就一定会趁势迅速坐大,让“周党”在压制之际愈发力不从心。
而且,周尚景还必须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虽然不大,但极为危险、后患无穷。
那就是——当霍正源掌握了朱和坚各项罪行的确凿证据之后,朱和坚眼见自己的罪行即将败露,也许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向霍正源许以重利,说服霍正源暂时不要公开真相,而是把相关证据秘密送往京城、交给赵俊臣处置。
与此同时,朱和坚也派人同行赶往京城,向赵俊臣割让大量利益,再次说服赵俊臣与自己达成幕后交易,协助自己遮掩真相、渡过难关。
官场之上,利益取舍之际,任何事情都说不准,敌友关系之变化也总是超乎常理。
以赵俊臣与霍正源二人的性情,即便他们再是如何排斥朱和坚、忌惮朱和坚,但只要朱和坚愿意割让足够丰厚的好处,他们二人也极有可能笑纳合作。
毕竟,相较于幕后操控储君更替之事,直接操控储君本人无疑是更佳选择。
而这种情况,却是周尚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即便是可能性极低,也必须严加防范!
……
……
……
……
朱和坚摇头反对,缓缓道:“南京局势尚未稳定,各方势力依然有暴乱之忧,还是让南京守军专注于维稳局势比较好,恐怕也没有太多余力。”
周尚景微微一笑,转头看了徐盛英一眼。
在周尚景的目光注视之下,徐盛英稍稍犹豫片刻,竟是直接反驳了朱和坚的说法,代替周尚景与朱和坚争辩了起来。
只见徐盛英迈前一步,扬声道:“七皇子殿下此言差矣!南京守军拥有上万之众,而且近期也没有发生倭寇侵扰之事,卑职的守城职责并不算重,只需是按部就班即可!
至于维稳南京局势之事,不仅有应天府衙的协助,而且各方势力的不满情绪主要针对于锦衣卫,南京守军同样是没有太大压力,只需安排两三千守军,就足以保证南京稳定了!
所以,卑职完全可以接管后续的审问调查之事、也有能力顺藤摸瓜的查明一切真相!……若是殿下不相信卑职的能力,卑职愿意立下军令状!”
听到徐盛英这般说法,朱和坚再次面色微变。
在此之前,徐盛英一直对朱和坚极为恭敬,看似是抽身事外,但也一直在暗中支持朱和坚的各种行动,所以朱和坚一向比较放心徐盛英,认为徐盛英虽然不是自己的亲信,但关键时刻至少不会给自己捣乱。
但朱和坚万万没有想到,徐盛英竟然选择这般节骨眼上突然间背叛了自己,不仅是直接下场插手局势、当面反驳了自己,还意图争抢审问调查之权、与周尚景隐隐站在了同一立场。
甚至于,徐盛英还说出了“殿下不相信卑职的能力”这般言论,若是朱和坚依然坚持己见、不同意徐盛英接手审问之事,就相当于羞辱了整个徐家。
一门双国公的徐家,即便是对于朱和坚而言,那也是一个不敢随意招惹的庞然大物!
一时间,朱和坚进退两难,既不愿意让徐盛英全面接手审问之事,也不愿意直接得罪徐盛英以及徐盛英身后的徐家。
看到朱和坚左右为难之后,徐盛英反而是愈发态度坚定、也愈发咄咄逼人了,再次扬声道:“还望殿下明鉴!卑职认为,自己拥有充分理由,应该全权接管后续审问之事!
这群悍匪所犯下的各项重案之中,与南京守军也有着直接关系!此前几天,官府颁布戒严令,却迟迟无法寻到悍匪们的踪迹,是因为他们挟持了卑职麾下的百户唐坤,藏身于唐坤的军营之中,行迹败露之后更是洗劫了唐坤军营的大量军械……对于南京守军而言,可谓是奇耻大辱!
与此同时,悍匪们此前还意欲绑架殿下逃离南京城,所以这群悍匪所犯之各项重罪,同样与天家有关系,而依据朝廷惯例,一旦是涉及皇室宗亲之事,陛下就会选择几名朝廷勋贵主持调查之事!
至于卑职……不仅是南京守军之主将,更是与天家同戚的当朝勋贵!所以,无论从任何层面来讲,把这些悍匪交由卑职审问处置皆是最佳选择!”
看到徐盛英这般态度坚决,还罗列了各种充分理由,朱和坚愈发是左右为难,虽然是万分不情愿同意徐盛英的毛遂自荐,却也不能直接反驳。
另一边,看到徐盛英的态度坚定、以及朱和坚的左右为难之后,周尚景的苍老面庞上则是浮现了一丝笑意。
*
在民间,有一句俗语——“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在官场,有一种手段——“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两者看似是同一个意思,实则是完全不同。
前者被动、乃是一种警示,后者主动、乃是一种驾驭手段。
章德承总是不明白,自己为何总是欠下各位大人物的人情,就是因为他忘记了“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警示,被“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手段给驾驭了。
或者说,章德从未忘记“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警示,但……他被那些大人物轻易看穿了软肋。
世人皆有弱点,章德承也不例外。
章德承是一個大好人、一个大善人、甚至是百姓们交口称赞的“万家生佛”,所以他的软肋反而格外明显。
那就是,章德承想要传播医学、救治更多世间病患。
于是,赵俊臣大手一挥,直接送了他一座医学院,让他寻到了实现一生夙愿的机会。
代价是——他曾经引以为豪的各种高贵品德,正直、赤诚、朴实等等,皆是让赵俊臣轻易摧毁了。
章德承从前一无所有,所以他可以刚正不阿、问心无愧,也不必担心自己会失去什么,但章德承拥有了一家医学院之后,反而是患得患失、瞻前顾后,需要认真考虑利益得失、人情世故,担心自己好不容易才拥有的医学院受到影响,不敢继续坚持底线原则。
从这方面而言,身为医学院长的章德承,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至于当初那个无牵无挂的游医章德承,则是让赵俊臣亲手杀死了。
宋承仁也是相同手段,利用各种机会与名义、给予了章德承太多无法拒绝的好处——珍贵药材、稀有医书、杏林威望——同样是轻易控制了章德承,让章德承再次出卖了自己。
所有命运赠予的礼物,皆是在暗中标注好了价格。
章德承不屑于政客为伍,但当赵俊臣注意到他的那一刻起,这种事情就已经完全无法由他自己做主了。
他最多只能闹闹别扭、甩甩脸色、阴阳怪气几句,心中警示自己不要总是欠下人情,假装自己还没有被政客们同化、自己依然还是从前的自己……然后再次向政客们妥协让步。
总而言之,对于官场政客而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驾驭手段从来都是无往而不利,因为他们掌握着太多资源,只需是从指头缝隙间漏下一点点,就足以让普通人无法拒绝、甘愿出卖自己。
这种事情,总是令人细思极恐。
在官场政客之中,周尚景无疑是位于最高段位,所以他同样深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驾驭手段,而且他不仅是可以利用这般手段驾驭身边的小人物,即便是那些与他地位相近的朝中政敌,也同样会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他的驾驭。
于是,周尚景直接把宋承仁交给了锦衣卫,趁机夺走了锦衣卫后续的审问调查之权。
于是,周尚景又把审问落网死士、调查幕后真相的机会抛给了南京守备徐盛英,也当场就促使徐盛英改变了立场,不再是继续支持朱和坚,反而是隐隐选择站在了自己这一边。
周尚景就是这样的“大方豪爽”,只要可以实现最终意图,无论是宋承仁这位亲密盟友,还是亲自扳倒朱和坚的好处,他皆是愿意暂时舍弃。
事实上,周尚景从一开始就是想让徐盛英全权负责后续的审问调查之事。
昨天下午,宋承仁亲自拜访徐盛英之际,就已经把朱和坚的种种疑点坦然相告,这般做法乃是出自周尚景的授意,就是想要在徐盛英心中埋下一颗充满疑虑的种子。
而后续发展,也完全符合周尚景的预测。
看到朱和坚不愿意让自己插手调查审问之事后,徐盛英当即是想起了宋承仁昨天所提到的种种疑点,心中的那颗充满疑虑的种子,也迅速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再然后,徐盛英就再也坐不住了,也直接站在了朱和坚的对立面,意欲亲自下场、查明真相。
朱和坚也因为徐盛英的立场转变,被逼到了死角,退无可退。
*
但,就在周尚景想要趁机说些什么、彻底改变局势走向之际,霍正源突然间出声表态了。
霍正源轻轻咳嗽一声后,缓缓道:“徐守备所言有理,那些被捕落网的悍匪,理应是让南京守军参与审问!”
听到霍正源的这般表态,徐盛英当即是眉头一皱。
因为霍正源的说法是“参与审问”,而不是“全权接管”,两者含义截然不同。
接着,霍正源又说道:“不过……徐守备终究是武将出身,若是上阵杀敌、率军作战之事,我自然是信任备至,但审问断案之事,徐守备与南京守军恐怕就是门外汉了,尤其是拷问犯人之际,如何让犯人们尽量感受痛苦,同时又尽量不伤犯人们的元气,这门手艺可不简单,最好还是交给专业人士负责比较好!
更何况,徐守备刚才也说了,这群悍匪前几天挟持了守军武官、藏身于军营之中,所以南京官府迟迟无法抓捕这些悍匪,南京守军也应该承担一定责任,这般情况下若是把悍匪们全权交由南京守军审问,恐怕也不合适啊!”
很显然,霍正源并不愿意让南京守军全权接管后续审问查证之事,显然是另有算计。
而他的反对意见,也直接打乱了周尚景的如意算盘!
就这样,在操江武臣刘怀远毫无预兆的背叛了宋承仁之后、在南京守备徐盛英毫无预兆的背叛了朱和坚之后,霍正源同样是毫无预兆的背叛了周尚景。
官场之上,背叛之事屡见不鲜,但今天却是格外的多。
周尚景很快就想明白了霍正源的心中算计。
对于霍正源而言,那些落网被捕的“嘲风”死士无论是交给锦衣卫、还是交给南京守军,又或是交给任何一个衙门,皆不是最佳选择。
一旦是拱手交出了这些“嘲风”死士,霍正源就只能沦为一个局外人,再也无法插手后续调查审问之事,也无法趁机攫取利益了。
所以,霍正源的最佳选择就是把水搅混,让任何一家势力皆是无法单独掌控局势,最终结果就只能是几家势力相互妥协、联合审案调查。
这般情况下,霍正源毕竟是亲手抓捕了那些“嘲风”死士,也就拥有充分理由参与后续调查,成为联合审案的相关一方,说不定还可以利用各家势力相互牵制的机会主导局势。
但周尚景同样不会坐视霍正源的算计得逞。
周尚景愿意让徐盛英全权接管后续的审问调查之事,不仅仅是因为徐盛英忠于德庆皇帝,更是因为徐盛英出身于顶尖勋贵徐家,即便是由他揭发了朱和坚的各项罪行,但因为徐家一门双国公的荣耀已经封顶,所以德庆皇帝的事后嘉奖也将会非常有限,并不会改变庙堂格局、影响“周党”地位。
但霍正源乃是“赵党”干将,一旦是让他有机会干涉储君更替之事,“赵党”势力就一定会趁势迅速坐大,让“周党”在压制之际愈发力不从心。
而且,周尚景还必须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虽然不大,但极为危险、后患无穷。
那就是——当霍正源掌握了朱和坚各项罪行的确凿证据之后,朱和坚眼见自己的罪行即将败露,也许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向霍正源许以重利,说服霍正源暂时不要公开真相,而是把相关证据秘密送往京城、交给赵俊臣处置。
与此同时,朱和坚也派人同行赶往京城,向赵俊臣割让大量利益,再次说服赵俊臣与自己达成幕后交易,协助自己遮掩真相、渡过难关。
官场之上,利益取舍之际,任何事情都说不准,敌友关系之变化也总是超乎常理。
以赵俊臣与霍正源二人的性情,即便他们再是如何排斥朱和坚、忌惮朱和坚,但只要朱和坚愿意割让足够丰厚的好处,他们二人也极有可能笑纳合作。
毕竟,相较于幕后操控储君更替之事,直接操控储君本人无疑是更佳选择。
而这种情况,却是周尚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即便是可能性极低,也必须严加防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