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责任分散——你请求的人越多,帮助者越少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社交心理学》最新章节!
1964年3月的一个晚上,在纽约市一个僻静的地区,年轻的酒吧经理基蒂·吉诺维斯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个男人从暗处冲了出来攻击她,她惊恐地尖叫并奋力地挣扎,经过一阵搏斗之后,她受了重伤,但她还是设法从攻击者那里挣脱了出来,她一边沿大街奔跑,一边大声呼救。几分钟后,她又被那个男人抓住,又是一阵挣扎,搏斗持续了半个小时,她不断地大声呼喊,直到最后被杀死。据事后调查,在出事地点附近的居民楼中至少有38人听到了她的呼救声,他们中许多人走到窗前看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一个人出去帮她,也没有人打电话报警。
类似的事情在中国也发生过。2005年12月28日,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的熊某和妻子一起骑自行车出门上班,途中竟被人追杀。当时熊某身中数刀,趴在地上呼救,旁边有数百人围观,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制止,也没有人打电话报警。还比如,香港曾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当时,一名女子贪图方便,横穿马路,遭到一辆货车撞击,该女子被抛弹至5米外,顿时头破血流昏迷倒地,司机见状急忙报警。近百名过路人人在旁驻足观看。警员到场后,向这些旁观者呼吁帮忙,就是借一条毛巾都行。不过,众多旁观者听罢仍只是各自议论纷纷,并无伸手相助之意。
这种现象的频频发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做了大量的实验加以研究。实验表明,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就会减少,而且旁观者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程度越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于20世纪70年代做的一系列实验证明了旁观者效应的存在。
实验一:
一名女研究者让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学生在一个房间里填写问卷。被试处于四种条件下:单独一人;与一个朋友在一起;与一个陌生的学生在一起;与实验者的表现消极的同伙在一起。
女士向被试说明如何填写表格后,走进了布幔隔开的里间。在布幔的缝隙中,被试可以看见里间放置着一个高大而倾斜的书架,上面堆满了书和其他器械。
几分钟后,传来了椅子倒塌声和女士凄切的尖叫:“哦,我的脚……我的脚被书架压住了,脚脖子肿了,我没法拿东西了。”
实验者观察屋子里被试的反应,结果发现,当被试只有一个人时或者与朋友在一起时,有70%的人采取了助人行为;当两位陌生人在一起时,只有40%的人跑去救人;而与实验者消极的同伙在一起的被试中只有7%的人采取了行动。
实验二:
安排男大学生被试单独或者与两名其他被试(实际上一名是实验者的同伙)等待会见。负责会务的女士解释说,由于会见要推迟几分钟,为了节省时间,她先把酬金付给他们。她从一个信封里拿出钱来,问在场的人有谁能换开20美元。
这时,隔壁房间里的电话铃响了,她跑去接电话,匆忙中把信封放在了桌子上。女士刚离开,一个“小偷”(实验者的一名同伙)蹭到桌边,虽然他企图掩饰,但在场的所有人还是看清了他从信封里拿了钱。
不一会儿,女士返回来。结果,与“小偷”单独在一个房间里的被试比有更多旁观者在场的被试,报告发生了偷窃的人数更多。
为什么旁观者的在场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旁观者的在场,个体就把帮助受难者的责任推到了“大家”身上。如果现场只有一个人时,他往往会觉得责无旁贷,会迅速作出反应,帮助受难者。如果他见死不救便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要付出很大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分担,分担到每个人头上的责任就会减少,个体就会产生“也许我不去,别人也会去的”的心理,结果大家都这么想和这么做,最终造成谁也没有去做的集体漠视现象。
所以,众人拾柴不一定火焰高,还可能最终导致熄火。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最佳的方法就是让你求助的每个人都相信,他是你唯一的希望。同时,当别人向你求助的时候,你应该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要让“责任分散”吞噬了你的善良和道义。
1964年3月的一个晚上,在纽约市一个僻静的地区,年轻的酒吧经理基蒂·吉诺维斯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个男人从暗处冲了出来攻击她,她惊恐地尖叫并奋力地挣扎,经过一阵搏斗之后,她受了重伤,但她还是设法从攻击者那里挣脱了出来,她一边沿大街奔跑,一边大声呼救。几分钟后,她又被那个男人抓住,又是一阵挣扎,搏斗持续了半个小时,她不断地大声呼喊,直到最后被杀死。据事后调查,在出事地点附近的居民楼中至少有38人听到了她的呼救声,他们中许多人走到窗前看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一个人出去帮她,也没有人打电话报警。
类似的事情在中国也发生过。2005年12月28日,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的熊某和妻子一起骑自行车出门上班,途中竟被人追杀。当时熊某身中数刀,趴在地上呼救,旁边有数百人围观,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制止,也没有人打电话报警。还比如,香港曾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当时,一名女子贪图方便,横穿马路,遭到一辆货车撞击,该女子被抛弹至5米外,顿时头破血流昏迷倒地,司机见状急忙报警。近百名过路人人在旁驻足观看。警员到场后,向这些旁观者呼吁帮忙,就是借一条毛巾都行。不过,众多旁观者听罢仍只是各自议论纷纷,并无伸手相助之意。
这种现象的频频发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做了大量的实验加以研究。实验表明,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就会减少,而且旁观者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程度越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于20世纪70年代做的一系列实验证明了旁观者效应的存在。
实验一:
一名女研究者让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学生在一个房间里填写问卷。被试处于四种条件下:单独一人;与一个朋友在一起;与一个陌生的学生在一起;与实验者的表现消极的同伙在一起。
女士向被试说明如何填写表格后,走进了布幔隔开的里间。在布幔的缝隙中,被试可以看见里间放置着一个高大而倾斜的书架,上面堆满了书和其他器械。
几分钟后,传来了椅子倒塌声和女士凄切的尖叫:“哦,我的脚……我的脚被书架压住了,脚脖子肿了,我没法拿东西了。”
实验者观察屋子里被试的反应,结果发现,当被试只有一个人时或者与朋友在一起时,有70%的人采取了助人行为;当两位陌生人在一起时,只有40%的人跑去救人;而与实验者消极的同伙在一起的被试中只有7%的人采取了行动。
实验二:
安排男大学生被试单独或者与两名其他被试(实际上一名是实验者的同伙)等待会见。负责会务的女士解释说,由于会见要推迟几分钟,为了节省时间,她先把酬金付给他们。她从一个信封里拿出钱来,问在场的人有谁能换开20美元。
这时,隔壁房间里的电话铃响了,她跑去接电话,匆忙中把信封放在了桌子上。女士刚离开,一个“小偷”(实验者的一名同伙)蹭到桌边,虽然他企图掩饰,但在场的所有人还是看清了他从信封里拿了钱。
不一会儿,女士返回来。结果,与“小偷”单独在一个房间里的被试比有更多旁观者在场的被试,报告发生了偷窃的人数更多。
为什么旁观者的在场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旁观者的在场,个体就把帮助受难者的责任推到了“大家”身上。如果现场只有一个人时,他往往会觉得责无旁贷,会迅速作出反应,帮助受难者。如果他见死不救便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要付出很大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分担,分担到每个人头上的责任就会减少,个体就会产生“也许我不去,别人也会去的”的心理,结果大家都这么想和这么做,最终造成谁也没有去做的集体漠视现象。
所以,众人拾柴不一定火焰高,还可能最终导致熄火。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最佳的方法就是让你求助的每个人都相信,他是你唯一的希望。同时,当别人向你求助的时候,你应该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要让“责任分散”吞噬了你的善良和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