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驻军与滑不溜手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晚唐浮生》最新章节!
“新罗那边,你们有没有什么章程?”宰相们来后,邵树德没有废话,直截了当地问道。
“陛下,驻军本没什么。”赵光逢说道:“新罗虽小,但若仅仅屯驻个数千人,料能支应。只是,大军一旦驻扎下来,再想抽身就没那么简单了。”
“怎么,赵卿觉得,即便王师驻扎新罗,百济、泰封仍然会杀过来?”邵树德问道。
“臣觉得不无可能。”赵光逢说道。
“萧卿,你呢?怎么看?”邵树德看向萧蘧,问道。
“陛下,前唐之时,属国众多,但真正驻军的——”萧蘧开始了吟唱。
邵树德打断了,问道:“朕记得在百济驻军过。”
“是。”萧蘧很快话锋一转,道:“唐高宗时期,高句丽、百济联兵攻新罗,下三十余城。新罗求援,唐军攻灭高句丽、百济,置都督府,择地驻军。后,高句丽遗民叛乱,新罗人恩将仇报,暗中支持……”
“停。”邵树德摆了摆手,道:“唐军在百济驻军多久?”
他不想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新罗被高句丽、百济联合侵略,唐军来帮忙,灭掉了高句丽和百济。但新罗想吞并这两者的地盘,于是暗中支持亡国遗民搞破坏,袭击唐驻军。
新罗人素无信义,这是肯定的。
他们就像个绿茶一样,可怜的时候哀哀哭泣,一旦得势了,绝对会把你一脚蹬开。
邵树德对他们没啥好感,他更不是什么念经入脑的好人,相反,他面善心黑,纯纯大恶人一个。
目前这个新罗偏安政权吓得要死,因为三国中就它实力最弱,还是原本的半岛正统,另外两国都是靠反对它起家的,一旦乱战,必然没什么好果子吃。无论泰封还是百济中哪一个得势,新罗遗老遗少们的日子多半都不会好过,甚至要面临灭顶之灾。
所以,他们请求大夏驻军,帮他们吓退潜在的敌人。
但邵树德完全可以预料,这帮人定然会和二百多年前的祖宗们一样,时机成熟了就反水,顾头不顾腚,先把好处吃下,然后卑辞厚礼,请求中原朝廷原谅他们。
别的时候或许可以这么玩一玩,效果可能还不错。但邵贼这种人是没有底线的,你一旦请他过去了,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
如今唯一的障碍,就是能不能下定决心。
“陛下,唐军在百济驻军共十六年。”萧蘧说道:“自显庆五年(660)始,仪凤元年(676)结束。”
“为何撤走?”邵树德问道。
“西域多事,吐蕃又起,故撤军。”
“还有别的原因吧?”
“陛下明鉴。唐高宗派驻百济的大军,以府兵为主,长征健儿较少。新罗又贼心不死,百济还动乱不休,故不得不撤退。”
说白了,府兵可以出征打仗,可以短时间外驻,但若要他们长期驻守某地,就强人所难了。
唐代府兵大多位于关中,这些地方到朝鲜半岛多远?长期驻守现实吗?府兵是没有军饷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要自备器械、马匹,为朝廷义务打仗。长期驻扎在外,经济上的开销极大,更别说唐高宗时关中府兵已经没多少地了,生活并不算多富足。
与府兵相比,募兵是有军饷的。他们是职业军人,吃的就是打仗这碗饭,可以长期在外征战、驻守,定期轮换就是了。
另外,唐代在西边的军事压力确实大。河陇一带,反复鏖战,且战事还不怎么顺利。招募到的长征健儿,主要也分布在于阗、龟兹、疏勒等地屯田。
至于为何没招募长征健儿去百济屯田,除了西边更重要之外,也与百济穷困有关。
西域绿洲的农田质量不错,产量相当高,且还有商路之利。与这些相比,百济暗然失色。
“唐高宗坚持了十六年,最后不得不放弃百济,收缩疆域。”邵树德说道:“你们觉得朕能坚持几年?”
众人一时有些沉默。
陛下,你还能活几年?更该问的是这个吧?
“陛下,前唐不得不从百济撤军……”赵光逢作为加了荣衔、地位最高的宰相,不得不正面回应。
“唐在西边有吐蕃、突厥威胁,在东北有越来越不听话的契丹。朕已经打算与波斯议和。”邵树德提醒道:“从今往后,安西道太平无事矣。”
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但邵树德这么说了,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没什么问题。
“陛下,新罗素无信义,或有反复。”赵光逢说道。
“你们就这么不想朕在外面用兵?”邵树德无奈道。
他这话其实说到本质了。
已经打下了这么大一片国土,好好治理还来不及呢,为什么把钱挥霍到国外?
“朕并没有想灭掉新罗、百济、泰封。”邵树德说道:“前唐怎么在西域诸国做的,国朝效彷即可。有些事,慢慢来,不着急。”
赵光逢、萧蘧对视一眼,暗暗松了口气。
如果只是单纯驻军,那还可以接受。但如果陷入战争之中,几千人肯定是不够的,最后必然要从国内调兵,届时花费会急剧增加,好一番骚动。
他们已经知道,不可能完全说服圣人,派驻军队这事看样子已经板上钉钉,那么只要心别太大,别想着把三个国家一起逼反,那么事情就有回旋的余地。
作为宰相,他们当然有很多手段来影响泰封、百济、新罗三国,至少可以稍稍稳住些他们,不让局势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前唐在西域驻军,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例子。
以于阗为例,唐廷并没有想着灭掉这个国家。驻军归驻军,于阗国王仍然可以治理国家,只不过要拿出一部分钱粮来养唐军罢了。另外就是接受一批唐国派来的左贰官员,帮助他们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
准确来说,唐朝驻军、官员与于阗国王一起,共治该国,整体合作还是比较愉快的。
哪怕安史之乱爆发,唐廷在西域的统治被慢慢瓦解,龟兹的龙家人还是宁愿东迁至河西,也不愿意投靠吐蕃。于阗国虽然成了吐蕃附庸,但当赞普被刺杀,国内大乱之后,第一个跳反,并派使者入长安觐见,表示恭顺。
吐蕃其实没怎么压榨于阗,甚至可能还让于阗捞了一点好处,国土扩大了,但这种虚情假意的结合,当大难来临之时,还是迅速分崩离析了。于阗一脚踹了吐蕃,又回头去找大唐“真爱”,让吐蕃人无法可说。
如果圣人打算用这类水磨工夫的办法,通过驻军慢慢渗透新罗国政,那他们还能勉强接受,并想方设法拉拢新罗官员、军将、豪族,一步步鹊巢鸠占,如于阗、龟兹故事。
“没话说了?”邵树德有些好笑地看着几人,问道。
“陛下已有成算,臣赞成。”赵光逢说道。
“数十年来,陛下纵横四海,从无差池,臣附议。”萧蘧说道。
“臣附议。”王雍也说道。
邵树德的目光挨个扫过诸位宰相,不出意外,每个人都没有异议。
他很满意,也有些空落落的,居然犯贱似的想起了宋乐,那个会犯颜直谏的君子。他也想起了陈诚,这位会拐弯抹角,用各种隐喻或小手段,劝谏他的老狐狸。
整个朝堂怎么这么听话?他暗中喟叹。这不是明清,皇帝还没法直接管六部九寺,那些官员是向宰相负责,不是向皇帝负责,皇帝要插手朝政,还得分化政事堂,搞一些马屁精进来。
当然,如果宰相们跟他顶撞,争得不可开交,邵树德又要生气了,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跟太子有什么勾连,因为太子是不能插手朝政的,这是绝对的禁忌,除非获得天子允许。
这个年纪的君王,就是这样地扯澹。
“既无异议,那就这样定下吧。”邵树德说道:“新罗人想要多少驻军?”
“他们想要三千骑军。”赵光逢答道。
“想得美。”邵树德嗤笑一声,道:“三千骑军可以,再加六千步军。”
兵越多,能发挥的影响力就越大,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新罗人只想大夏派朝鲜半岛较为稀少的骑兵为他们助阵,这又怎么可能?那不是纯为你当炮灰了么?毕竟,骑兵无法占领州郡,注定只能沦为新罗人的打手。
“此事,你们来处理。”邵树德又道:“朕一会就召见南衙枢密院的人,确定好哪支部队过去。平海军那边,也该准备船只了。”
“臣遵旨。”众人纷纷应道。
邵树德下意识抬头看了眼舆图。
朝鲜半岛这个地方,从历史结果来说,竟然滑不熘手,从来没让中原王朝得手。
西域诸国都被唐廷一步步蚕食、控制了。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可能最终会变得与正州无异,只不过唐廷还没来得及施展这最后一步,自己就崩了罢了。
但新罗通过不断挑事,直接逼走了在百济的唐驻军,同时令安东都护府收缩。老实说,若非渤海国在东北崛起,并且击败过新罗,大同江以北的土地可能也没了,毕竟泰封的弓裔就对平壤虎视眈眈,觉得这是一个定都的好地方呢。
渤海国被灭后,契丹与高丽打了几仗,互有胜负,但大同江以北的土地却丢了很大一部分。
等到元朝末年,高丽人甚至想北伐,最后虽然因为兵变没能成行,但却得到了朱元章的“厚爱”,大同江以北、鸭绿江以南最后一片土地也归他们了,并且成了“不征之国”,可以放心大胆地消化。
从整个一千年的角度来看,朝鲜人的操作真的十分成功,国土直接翻倍,还得到了中原王朝的确认,法理上也妥了,可以心安理得占下去。
邵树德想看看,如果大夏在新罗驻军,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明年三月东巡,你们也做好准备。”邵树德最后说道。
“新罗那边,你们有没有什么章程?”宰相们来后,邵树德没有废话,直截了当地问道。
“陛下,驻军本没什么。”赵光逢说道:“新罗虽小,但若仅仅屯驻个数千人,料能支应。只是,大军一旦驻扎下来,再想抽身就没那么简单了。”
“怎么,赵卿觉得,即便王师驻扎新罗,百济、泰封仍然会杀过来?”邵树德问道。
“臣觉得不无可能。”赵光逢说道。
“萧卿,你呢?怎么看?”邵树德看向萧蘧,问道。
“陛下,前唐之时,属国众多,但真正驻军的——”萧蘧开始了吟唱。
邵树德打断了,问道:“朕记得在百济驻军过。”
“是。”萧蘧很快话锋一转,道:“唐高宗时期,高句丽、百济联兵攻新罗,下三十余城。新罗求援,唐军攻灭高句丽、百济,置都督府,择地驻军。后,高句丽遗民叛乱,新罗人恩将仇报,暗中支持……”
“停。”邵树德摆了摆手,道:“唐军在百济驻军多久?”
他不想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新罗被高句丽、百济联合侵略,唐军来帮忙,灭掉了高句丽和百济。但新罗想吞并这两者的地盘,于是暗中支持亡国遗民搞破坏,袭击唐驻军。
新罗人素无信义,这是肯定的。
他们就像个绿茶一样,可怜的时候哀哀哭泣,一旦得势了,绝对会把你一脚蹬开。
邵树德对他们没啥好感,他更不是什么念经入脑的好人,相反,他面善心黑,纯纯大恶人一个。
目前这个新罗偏安政权吓得要死,因为三国中就它实力最弱,还是原本的半岛正统,另外两国都是靠反对它起家的,一旦乱战,必然没什么好果子吃。无论泰封还是百济中哪一个得势,新罗遗老遗少们的日子多半都不会好过,甚至要面临灭顶之灾。
所以,他们请求大夏驻军,帮他们吓退潜在的敌人。
但邵树德完全可以预料,这帮人定然会和二百多年前的祖宗们一样,时机成熟了就反水,顾头不顾腚,先把好处吃下,然后卑辞厚礼,请求中原朝廷原谅他们。
别的时候或许可以这么玩一玩,效果可能还不错。但邵贼这种人是没有底线的,你一旦请他过去了,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
如今唯一的障碍,就是能不能下定决心。
“陛下,唐军在百济驻军共十六年。”萧蘧说道:“自显庆五年(660)始,仪凤元年(676)结束。”
“为何撤走?”邵树德问道。
“西域多事,吐蕃又起,故撤军。”
“还有别的原因吧?”
“陛下明鉴。唐高宗派驻百济的大军,以府兵为主,长征健儿较少。新罗又贼心不死,百济还动乱不休,故不得不撤退。”
说白了,府兵可以出征打仗,可以短时间外驻,但若要他们长期驻守某地,就强人所难了。
唐代府兵大多位于关中,这些地方到朝鲜半岛多远?长期驻守现实吗?府兵是没有军饷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要自备器械、马匹,为朝廷义务打仗。长期驻扎在外,经济上的开销极大,更别说唐高宗时关中府兵已经没多少地了,生活并不算多富足。
与府兵相比,募兵是有军饷的。他们是职业军人,吃的就是打仗这碗饭,可以长期在外征战、驻守,定期轮换就是了。
另外,唐代在西边的军事压力确实大。河陇一带,反复鏖战,且战事还不怎么顺利。招募到的长征健儿,主要也分布在于阗、龟兹、疏勒等地屯田。
至于为何没招募长征健儿去百济屯田,除了西边更重要之外,也与百济穷困有关。
西域绿洲的农田质量不错,产量相当高,且还有商路之利。与这些相比,百济暗然失色。
“唐高宗坚持了十六年,最后不得不放弃百济,收缩疆域。”邵树德说道:“你们觉得朕能坚持几年?”
众人一时有些沉默。
陛下,你还能活几年?更该问的是这个吧?
“陛下,前唐不得不从百济撤军……”赵光逢作为加了荣衔、地位最高的宰相,不得不正面回应。
“唐在西边有吐蕃、突厥威胁,在东北有越来越不听话的契丹。朕已经打算与波斯议和。”邵树德提醒道:“从今往后,安西道太平无事矣。”
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但邵树德这么说了,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没什么问题。
“陛下,新罗素无信义,或有反复。”赵光逢说道。
“你们就这么不想朕在外面用兵?”邵树德无奈道。
他这话其实说到本质了。
已经打下了这么大一片国土,好好治理还来不及呢,为什么把钱挥霍到国外?
“朕并没有想灭掉新罗、百济、泰封。”邵树德说道:“前唐怎么在西域诸国做的,国朝效彷即可。有些事,慢慢来,不着急。”
赵光逢、萧蘧对视一眼,暗暗松了口气。
如果只是单纯驻军,那还可以接受。但如果陷入战争之中,几千人肯定是不够的,最后必然要从国内调兵,届时花费会急剧增加,好一番骚动。
他们已经知道,不可能完全说服圣人,派驻军队这事看样子已经板上钉钉,那么只要心别太大,别想着把三个国家一起逼反,那么事情就有回旋的余地。
作为宰相,他们当然有很多手段来影响泰封、百济、新罗三国,至少可以稍稍稳住些他们,不让局势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前唐在西域驻军,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例子。
以于阗为例,唐廷并没有想着灭掉这个国家。驻军归驻军,于阗国王仍然可以治理国家,只不过要拿出一部分钱粮来养唐军罢了。另外就是接受一批唐国派来的左贰官员,帮助他们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
准确来说,唐朝驻军、官员与于阗国王一起,共治该国,整体合作还是比较愉快的。
哪怕安史之乱爆发,唐廷在西域的统治被慢慢瓦解,龟兹的龙家人还是宁愿东迁至河西,也不愿意投靠吐蕃。于阗国虽然成了吐蕃附庸,但当赞普被刺杀,国内大乱之后,第一个跳反,并派使者入长安觐见,表示恭顺。
吐蕃其实没怎么压榨于阗,甚至可能还让于阗捞了一点好处,国土扩大了,但这种虚情假意的结合,当大难来临之时,还是迅速分崩离析了。于阗一脚踹了吐蕃,又回头去找大唐“真爱”,让吐蕃人无法可说。
如果圣人打算用这类水磨工夫的办法,通过驻军慢慢渗透新罗国政,那他们还能勉强接受,并想方设法拉拢新罗官员、军将、豪族,一步步鹊巢鸠占,如于阗、龟兹故事。
“没话说了?”邵树德有些好笑地看着几人,问道。
“陛下已有成算,臣赞成。”赵光逢说道。
“数十年来,陛下纵横四海,从无差池,臣附议。”萧蘧说道。
“臣附议。”王雍也说道。
邵树德的目光挨个扫过诸位宰相,不出意外,每个人都没有异议。
他很满意,也有些空落落的,居然犯贱似的想起了宋乐,那个会犯颜直谏的君子。他也想起了陈诚,这位会拐弯抹角,用各种隐喻或小手段,劝谏他的老狐狸。
整个朝堂怎么这么听话?他暗中喟叹。这不是明清,皇帝还没法直接管六部九寺,那些官员是向宰相负责,不是向皇帝负责,皇帝要插手朝政,还得分化政事堂,搞一些马屁精进来。
当然,如果宰相们跟他顶撞,争得不可开交,邵树德又要生气了,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跟太子有什么勾连,因为太子是不能插手朝政的,这是绝对的禁忌,除非获得天子允许。
这个年纪的君王,就是这样地扯澹。
“既无异议,那就这样定下吧。”邵树德说道:“新罗人想要多少驻军?”
“他们想要三千骑军。”赵光逢答道。
“想得美。”邵树德嗤笑一声,道:“三千骑军可以,再加六千步军。”
兵越多,能发挥的影响力就越大,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新罗人只想大夏派朝鲜半岛较为稀少的骑兵为他们助阵,这又怎么可能?那不是纯为你当炮灰了么?毕竟,骑兵无法占领州郡,注定只能沦为新罗人的打手。
“此事,你们来处理。”邵树德又道:“朕一会就召见南衙枢密院的人,确定好哪支部队过去。平海军那边,也该准备船只了。”
“臣遵旨。”众人纷纷应道。
邵树德下意识抬头看了眼舆图。
朝鲜半岛这个地方,从历史结果来说,竟然滑不熘手,从来没让中原王朝得手。
西域诸国都被唐廷一步步蚕食、控制了。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可能最终会变得与正州无异,只不过唐廷还没来得及施展这最后一步,自己就崩了罢了。
但新罗通过不断挑事,直接逼走了在百济的唐驻军,同时令安东都护府收缩。老实说,若非渤海国在东北崛起,并且击败过新罗,大同江以北的土地可能也没了,毕竟泰封的弓裔就对平壤虎视眈眈,觉得这是一个定都的好地方呢。
渤海国被灭后,契丹与高丽打了几仗,互有胜负,但大同江以北的土地却丢了很大一部分。
等到元朝末年,高丽人甚至想北伐,最后虽然因为兵变没能成行,但却得到了朱元章的“厚爱”,大同江以北、鸭绿江以南最后一片土地也归他们了,并且成了“不征之国”,可以放心大胆地消化。
从整个一千年的角度来看,朝鲜人的操作真的十分成功,国土直接翻倍,还得到了中原王朝的确认,法理上也妥了,可以心安理得占下去。
邵树德想看看,如果大夏在新罗驻军,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明年三月东巡,你们也做好准备。”邵树德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