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魔族羯人】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魏延的种子三国》最新章节!
贾诩继续叹息道:“遥想当年大将军窦宪,以执金吾耿秉为副,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北单于逃走。窦宪大将军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刻石纪功,命中护军班固作铭。随后窦宪大将军又遣左校尉耿夔等出居延塞,大败北匈奴于金微山,北单于奔逃,下落不明,北匈奴从此破散。当时大汉何其雄哉!
后来为何衰败至此,便是因袁安等世家大臣把持朝政,挑拨外戚与内廷争斗所致。
随后的梁冀、何进与内廷宦官本来都是皇帝对抗外官的左膀右臂,却被世家大臣巧施计谋,挑拨他们自相残杀,世家乘机坐大,尾大不掉,到后来虽然桓帝、灵帝觉察到世家做大威胁皇权,已经无力铲除。
因为汝南袁家、弘农杨家等世家把持朝政,搬弄是非,挑拨外戚、内监争斗,大汉忙于内斗,无力图外,窦宪大将军时期的积极防御遂一去不复返,渐变成后来的消极防御,原本归附塞内不敢妄动的南匈奴、乌桓、羌胡都转而依附跟从鲜卑为祸边境,甚至入寇司隶关中,大汉沦落至斯,若非主公您力挽狂澜,大汉命运堪忧!”
魏延淡淡一笑道:“那些世家大臣饱食终日不履边塞,自然不知我们百姓的疾苦。”
贾诩听主公这么一说,心里暖暖的,同时也庆幸于自己的选择,自己出身武威,常年居于北地郡,在羌胡人年年叛乱劫掠之下,虽然自己有保身之道,但自己的很多亲友都被羌胡人所杀,自己对胡人恨之入骨,可若是自己找个世家人物做主公,恐怕这辈子都不能为那些死于胡人之手的亲友报仇,还好自己跟随了魏延为主公,主公对胡人强力彻底的汉化很让自己钦服,这辈子能跟着一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主公,为其奔走,不虚此生!
魏延说了刚才那句话,忽然想到后世培养领导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都要有艰苦地方工作的经验,最好是有边塞胡人杂居地方工作的经验,而最近几十年为什么大汉对胡人危害认识不足,就因为当政的世家大臣几乎都没有在幽州、并州、凉州等边塞地方工作过,像汝南袁家历代三公都是在司隶、豫州、冀州、兖州等中原地区转来转去。
魏延骑在马上,回头对贾诩说道:“设下制度,庶族子弟必须先外放边疆五年以上,每年考核他治下汉化水平,完成的越好,就能越早提拔。”
至于那些世家子弟,反正是放在位高权轻的地方养猪,就无所谓了,但那些庶族子弟都要有基层工作经验,也有对付胡人的经验,也要沾染点血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派往边疆做实际工作。五年之内看不出这些庶族子弟的厉害,五年之后十年之后,这些在边疆饱经风霜杀气腾腾的寒庶子弟入得朝廷,必定把那些没有实际治政经验只懂得坐而论道的大部分世家子弟斗得人仰马翻!魏延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魏延回到义阳后,待河套地那些城池修缮略尽,便动议将河套地立为朔州。
魏延这个动议的前提是,他收回了河套。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朔方刺史部”,州治在朔方县,东汉建武十一年(45年),因为放弃了河套地区,朔方刺史部名存实亡,便省朔方刺史部入并州,魏延收回了河套地以后,便又有了设立朔州的基础。
魏延之所以把河套地设立的州命名为朔州,既是取朔方的朔字,又是因为在历史上这块地方就曾被设为朔州。北魏太武帝置朔州,治盛乐城,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及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等县,准格尔、达拉特、杭锦等旗地,正光五年改为云州。北魏正光五年以怀朔镇置,时六镇起义军已占领怀朔镇,孝昌中乃寄治并州界,东魏又侨置于介休县界,又称南朔州,北周废。北齐天保六年置,治新城县,又称北朔州。天保八年徙治马邑城,另置招远县,辖境约后世山西朔州市一带。隋大业初改为代郡,后改为马邑郡,唐武德四年复为朔州,天宝元年又改为马邑郡,乾元初仍改为朔州。
新立的朔州辖有朔方郡、九原郡、上郡、北地郡、,以及武威郡黄河以东部分地区、西河郡在黄河以西部分地区,新任的朔州刺史由雁门郡太守郭缊担任,郭缊虽然才兼文武,在演义上并不出名,但他有一个有名的儿子郭淮。
郭淮现年只有十岁,看起来呆头呆脑的,除魏延之外,谁能料想历史上的郭淮,竟然能做到曹魏的大将军。
郭淮在历史上,以擅于谋划且行事精密而著称,早年曾任夏侯渊军的司马,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推张郃为主将而得以稳定局势,后来一直留在魏国西方负责防守西部边境,并且多次平定羌胡的叛乱。在诸葛亮北伐及姜维北伐初期,郭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蜀的抵御战争,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立下战功。后来郭淮打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最后受命总督雍、凉两州军事,官位升至车骑将军,死后被追封为大将军。
郭缊虽然是大司农郭全之子,算是世家子弟,但他久居边塞,跟常年厮混在司隶洛阳的世家人物并不亲近,反倒是对大破胡人的魏延异常佩服。
郭缊前来许都拜见天子的时候,得知魏延准备举荐他为新建的朔州刺史,欣然领命,并自愿提出把儿子送入义阳新城,这自然是一种变相的质子,以求取魏延对他的信任。
……
此后,在赵云、太史慈等优秀的骑兵将领统帅下,魏军的数万骑兵横扫河套草原西部,敢于放抗的羌人部落的小羌王均被灭族,那些普通羌人被强制汉化。
有些见势不妙的羌人部落只得逃亡到武威郡求羌汉混血儿马腾收留,魏延暂时没有心思夺取荒凉的凉州,只向马腾发了一个措辞严厉的文书完事。
虽然暂时没有心思夺取荒凉的凉州,但魏延却对打击凉州那里的若干胡人部落很有兴趣,屡次派出数万骑兵,以练兵演习为名,突袭那里的胡人部落,提前报五胡乱华之仇。
魏延这个人的缺点十分明显,他对伤害过自己、伤害过自己所出身的民族的人与民族都没有一丁点的宽恕之心,他只有满腔的报复之心。
后世那个愤青的灵魂占据一半以上,他又怎么能淡忘了大汉民族的仇恨呢。
他梳理过他记忆里五胡乱华的相关史料,想从中知道他在东汉末年想要消除的对大汉有致命隐患的胡人部落。
五胡乱华,对大汉民族来说,可以算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甚至超过满清入关,野蛮的胡人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华夏文明和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幸得有民族英雄冉闵屠胡挽救了中国。
西晋时,秦、雍、并三州膏腴之地已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杂胡居泾水及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两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则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再加上当时晋朝统治者对于统治区胡人的软弱,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中国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乱华”。
鲜卑魏末年的史官崔鸿著有《十六国春秋》一书,该书将具代表性的十六个政权独立记录,故又有将此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即西晋永兴年建立的成(巴氐)、汉(匈奴),西晋亡后建立的前赵(匈奴)、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西凉(汉)、夏(匈奴)、北燕(汉)。
匈奴人,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为祸秦汉数百年还将继续为祸大汉一百多年的匈奴人,终于完结在魏延手里,一百多万匈奴人被强行缴去兵器、战马,从此只能放牧牛羊,只能转为汉人耕种,他们被强行消除一切匈奴风俗,一切风俗都从汉风,取汉名,说汉话,写汉字,穿汉服,遵循汉人一切习惯,数十年后,匈奴人将彻底消除在历史舞台,因为匈奴人的最亲近的后裔是蒙古族,所有危害宋明的蒙古人也将消失在历史舞台。
羯人,这个种族对汉人威胁最大,羯人石勒先投靠匈奴人建立的前赵,然后鸠占鹊巢,建立了后赵,他实行“胡汉分治”,禁说“胡”字,称羯人为国人,称汉人为汉人,纵容羯人欺压异族,汉特别是他侄子石虎当政以后,对汉族实行过系统的大屠杀,使中原汉族人口从1200万左右下降到400万左右。
石虎发男女十六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城,时逢暴雨,漳水水涨,死者数万人;他已有多处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四十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傍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石虎将邯郸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狩猎围场,规定汉人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汉人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
最终羯人制造的深重民族矛盾被冉闵点燃,冉闵即位前夕发布杀胡令,基本消灭了匈奴和羯族的主力,拯救了汉族。冉闵发起屠胡后,北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消灭大量胡族,迫使其它胡族离开中原。羯赵内乱时之机,冉家军阵斩羯族军士三万,又坑杀四万羯兵,山西南部的羯人也被报复的汉人杀尽。
只有一支不到一万人的羯族部族,向北投奔鲜卑人,后来鲜卑人帮他们报仇杀了冉闵,灭冉魏。鲜卑入主中原后,这支羯人一直在鲜卑的统治下以打仗为业。不过蜜月关系没过多久,鲜卑内战时变态地杀着鲜卑人,差点把鲜卑整族给灭了,其后在鲜卑人复仇性的打击下,这个部族残余的几千人在侯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被好心的梁朝接纳,提供他们美食。
这支不到万人的胡族在侯景带领下,对江南汉人实施血腥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白骨遍地,野兽出没的不毛之地,仅屠建康城就将全城四万户约二十万人杀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乱!
直到南梁将领陈霸先带珠江流域的两广军队北伐江南,花了很大代价才灭掉这支万人不到的恶魔族,这一种族才真正从地球上消失。
五胡乱华里面,魏延最痛恨的就是羯人和杀害冉闵的慕容鲜卑,慕容鲜卑远在辽东,中间隔着公孙瓒、公孙度、刘虞,暂时无法消灭慕容鲜卑,而羯人原先依附于匈奴,生活在上党郡、河西郡一带,他们的形貌是深目、高鼻、多须,体貌特征类似于高加索人,跟寻常匈奴人很不相同,非常容易认得出来。
贾诩继续叹息道:“遥想当年大将军窦宪,以执金吾耿秉为副,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北单于逃走。窦宪大将军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刻石纪功,命中护军班固作铭。随后窦宪大将军又遣左校尉耿夔等出居延塞,大败北匈奴于金微山,北单于奔逃,下落不明,北匈奴从此破散。当时大汉何其雄哉!
后来为何衰败至此,便是因袁安等世家大臣把持朝政,挑拨外戚与内廷争斗所致。
随后的梁冀、何进与内廷宦官本来都是皇帝对抗外官的左膀右臂,却被世家大臣巧施计谋,挑拨他们自相残杀,世家乘机坐大,尾大不掉,到后来虽然桓帝、灵帝觉察到世家做大威胁皇权,已经无力铲除。
因为汝南袁家、弘农杨家等世家把持朝政,搬弄是非,挑拨外戚、内监争斗,大汉忙于内斗,无力图外,窦宪大将军时期的积极防御遂一去不复返,渐变成后来的消极防御,原本归附塞内不敢妄动的南匈奴、乌桓、羌胡都转而依附跟从鲜卑为祸边境,甚至入寇司隶关中,大汉沦落至斯,若非主公您力挽狂澜,大汉命运堪忧!”
魏延淡淡一笑道:“那些世家大臣饱食终日不履边塞,自然不知我们百姓的疾苦。”
贾诩听主公这么一说,心里暖暖的,同时也庆幸于自己的选择,自己出身武威,常年居于北地郡,在羌胡人年年叛乱劫掠之下,虽然自己有保身之道,但自己的很多亲友都被羌胡人所杀,自己对胡人恨之入骨,可若是自己找个世家人物做主公,恐怕这辈子都不能为那些死于胡人之手的亲友报仇,还好自己跟随了魏延为主公,主公对胡人强力彻底的汉化很让自己钦服,这辈子能跟着一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主公,为其奔走,不虚此生!
魏延说了刚才那句话,忽然想到后世培养领导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都要有艰苦地方工作的经验,最好是有边塞胡人杂居地方工作的经验,而最近几十年为什么大汉对胡人危害认识不足,就因为当政的世家大臣几乎都没有在幽州、并州、凉州等边塞地方工作过,像汝南袁家历代三公都是在司隶、豫州、冀州、兖州等中原地区转来转去。
魏延骑在马上,回头对贾诩说道:“设下制度,庶族子弟必须先外放边疆五年以上,每年考核他治下汉化水平,完成的越好,就能越早提拔。”
至于那些世家子弟,反正是放在位高权轻的地方养猪,就无所谓了,但那些庶族子弟都要有基层工作经验,也有对付胡人的经验,也要沾染点血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派往边疆做实际工作。五年之内看不出这些庶族子弟的厉害,五年之后十年之后,这些在边疆饱经风霜杀气腾腾的寒庶子弟入得朝廷,必定把那些没有实际治政经验只懂得坐而论道的大部分世家子弟斗得人仰马翻!魏延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魏延回到义阳后,待河套地那些城池修缮略尽,便动议将河套地立为朔州。
魏延这个动议的前提是,他收回了河套。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朔方刺史部”,州治在朔方县,东汉建武十一年(45年),因为放弃了河套地区,朔方刺史部名存实亡,便省朔方刺史部入并州,魏延收回了河套地以后,便又有了设立朔州的基础。
魏延之所以把河套地设立的州命名为朔州,既是取朔方的朔字,又是因为在历史上这块地方就曾被设为朔州。北魏太武帝置朔州,治盛乐城,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及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等县,准格尔、达拉特、杭锦等旗地,正光五年改为云州。北魏正光五年以怀朔镇置,时六镇起义军已占领怀朔镇,孝昌中乃寄治并州界,东魏又侨置于介休县界,又称南朔州,北周废。北齐天保六年置,治新城县,又称北朔州。天保八年徙治马邑城,另置招远县,辖境约后世山西朔州市一带。隋大业初改为代郡,后改为马邑郡,唐武德四年复为朔州,天宝元年又改为马邑郡,乾元初仍改为朔州。
新立的朔州辖有朔方郡、九原郡、上郡、北地郡、,以及武威郡黄河以东部分地区、西河郡在黄河以西部分地区,新任的朔州刺史由雁门郡太守郭缊担任,郭缊虽然才兼文武,在演义上并不出名,但他有一个有名的儿子郭淮。
郭淮现年只有十岁,看起来呆头呆脑的,除魏延之外,谁能料想历史上的郭淮,竟然能做到曹魏的大将军。
郭淮在历史上,以擅于谋划且行事精密而著称,早年曾任夏侯渊军的司马,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推张郃为主将而得以稳定局势,后来一直留在魏国西方负责防守西部边境,并且多次平定羌胡的叛乱。在诸葛亮北伐及姜维北伐初期,郭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蜀的抵御战争,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立下战功。后来郭淮打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最后受命总督雍、凉两州军事,官位升至车骑将军,死后被追封为大将军。
郭缊虽然是大司农郭全之子,算是世家子弟,但他久居边塞,跟常年厮混在司隶洛阳的世家人物并不亲近,反倒是对大破胡人的魏延异常佩服。
郭缊前来许都拜见天子的时候,得知魏延准备举荐他为新建的朔州刺史,欣然领命,并自愿提出把儿子送入义阳新城,这自然是一种变相的质子,以求取魏延对他的信任。
……
此后,在赵云、太史慈等优秀的骑兵将领统帅下,魏军的数万骑兵横扫河套草原西部,敢于放抗的羌人部落的小羌王均被灭族,那些普通羌人被强制汉化。
有些见势不妙的羌人部落只得逃亡到武威郡求羌汉混血儿马腾收留,魏延暂时没有心思夺取荒凉的凉州,只向马腾发了一个措辞严厉的文书完事。
虽然暂时没有心思夺取荒凉的凉州,但魏延却对打击凉州那里的若干胡人部落很有兴趣,屡次派出数万骑兵,以练兵演习为名,突袭那里的胡人部落,提前报五胡乱华之仇。
魏延这个人的缺点十分明显,他对伤害过自己、伤害过自己所出身的民族的人与民族都没有一丁点的宽恕之心,他只有满腔的报复之心。
后世那个愤青的灵魂占据一半以上,他又怎么能淡忘了大汉民族的仇恨呢。
他梳理过他记忆里五胡乱华的相关史料,想从中知道他在东汉末年想要消除的对大汉有致命隐患的胡人部落。
五胡乱华,对大汉民族来说,可以算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甚至超过满清入关,野蛮的胡人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华夏文明和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幸得有民族英雄冉闵屠胡挽救了中国。
西晋时,秦、雍、并三州膏腴之地已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杂胡居泾水及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两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则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再加上当时晋朝统治者对于统治区胡人的软弱,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中国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乱华”。
鲜卑魏末年的史官崔鸿著有《十六国春秋》一书,该书将具代表性的十六个政权独立记录,故又有将此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即西晋永兴年建立的成(巴氐)、汉(匈奴),西晋亡后建立的前赵(匈奴)、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西凉(汉)、夏(匈奴)、北燕(汉)。
匈奴人,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为祸秦汉数百年还将继续为祸大汉一百多年的匈奴人,终于完结在魏延手里,一百多万匈奴人被强行缴去兵器、战马,从此只能放牧牛羊,只能转为汉人耕种,他们被强行消除一切匈奴风俗,一切风俗都从汉风,取汉名,说汉话,写汉字,穿汉服,遵循汉人一切习惯,数十年后,匈奴人将彻底消除在历史舞台,因为匈奴人的最亲近的后裔是蒙古族,所有危害宋明的蒙古人也将消失在历史舞台。
羯人,这个种族对汉人威胁最大,羯人石勒先投靠匈奴人建立的前赵,然后鸠占鹊巢,建立了后赵,他实行“胡汉分治”,禁说“胡”字,称羯人为国人,称汉人为汉人,纵容羯人欺压异族,汉特别是他侄子石虎当政以后,对汉族实行过系统的大屠杀,使中原汉族人口从1200万左右下降到400万左右。
石虎发男女十六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城,时逢暴雨,漳水水涨,死者数万人;他已有多处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四十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傍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石虎将邯郸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狩猎围场,规定汉人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汉人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
最终羯人制造的深重民族矛盾被冉闵点燃,冉闵即位前夕发布杀胡令,基本消灭了匈奴和羯族的主力,拯救了汉族。冉闵发起屠胡后,北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消灭大量胡族,迫使其它胡族离开中原。羯赵内乱时之机,冉家军阵斩羯族军士三万,又坑杀四万羯兵,山西南部的羯人也被报复的汉人杀尽。
只有一支不到一万人的羯族部族,向北投奔鲜卑人,后来鲜卑人帮他们报仇杀了冉闵,灭冉魏。鲜卑入主中原后,这支羯人一直在鲜卑的统治下以打仗为业。不过蜜月关系没过多久,鲜卑内战时变态地杀着鲜卑人,差点把鲜卑整族给灭了,其后在鲜卑人复仇性的打击下,这个部族残余的几千人在侯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被好心的梁朝接纳,提供他们美食。
这支不到万人的胡族在侯景带领下,对江南汉人实施血腥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白骨遍地,野兽出没的不毛之地,仅屠建康城就将全城四万户约二十万人杀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乱!
直到南梁将领陈霸先带珠江流域的两广军队北伐江南,花了很大代价才灭掉这支万人不到的恶魔族,这一种族才真正从地球上消失。
五胡乱华里面,魏延最痛恨的就是羯人和杀害冉闵的慕容鲜卑,慕容鲜卑远在辽东,中间隔着公孙瓒、公孙度、刘虞,暂时无法消灭慕容鲜卑,而羯人原先依附于匈奴,生活在上党郡、河西郡一带,他们的形貌是深目、高鼻、多须,体貌特征类似于高加索人,跟寻常匈奴人很不相同,非常容易认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