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章 巡视苏松上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崇祯十七年秋》最新章节!
南京城外,当初因为唐鲁之乱,而受到严重破化的作坊,如今在新的资金的注入下,大多已经恢复过来,但是论明朝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还是属苏松一带。
整个明朝疆域广大,其他不少地区也有作坊出现,像湖广原本是赋税第二的大省,有不少作坊,可是在光复江南之后,便又马上被甩在了后面。
有些地区,朝廷即便投入很大,刺激商业,但发展依然缓慢,而有的地区只要政策稍好,商业立刻就会蓬勃发展。
有时候王彦对此也比较疑惑,只是从表面上以为是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但后来听陈永华说起另一件事,才知道并非他想的那么简单。
像是在苏松、福建的漳泉等地,即便是亲朋之间借贷,也是要立子据,标明每年的利息的,可以说是白纸黑字,并且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但要是在湖广、四川等地,找亲朋借贷,对方要收利息,那就会让人觉得有些不是人,太不近人情。
这其中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大多是因为两地社会的差异,苏松、漳泉这些地方已经有数百年的商业传统,这里的人琢磨的就是怎么赚钱,他们精于此路,逐渐进化成了商业社会,而湖广等地还是传统的农业人情社会,所以才会存在差异。
在这些有商业传统的地区,有人要办作坊,那么立时就可以招来账房、工匠、掌柜等等人才,马上就能办起来,他们知道该如何运作,但其它地区,便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玩转,劣势显而易见。
中国历代以来,经济发达之地,就那么几处,除了他们占据地方的便利之外,主要是这些地方已有了几百年的商业上的传统,基因被深深埋在当地的土壤中,而其他地区想要形成这种基因,怕至少需要两三代人。
苏松重新成为大明的棉纺和丝织中心,上缴的赋税,比西南几省还多,是让王彦比较震惊的。
作为监国,王彦很关心百姓的生活状态,只有百姓富足安康,他作为大明的实际掌控人,内心才有成就之感,才会愉快。
有的人爱财,有的人爱美色,有的人喜欢权利,而王彦就喜欢天下对他的拥戴,好个好名声。
三月间,王彦为了整个大明的商业发展,领着众多官员,巡视苏松两府,来学习经验。
苏松两府位于长江下游的出海口,属于冲击平原,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千料以上的大海船,都能直接驶来,还有大运河穿过,交通十分方便。
从宋代开始,苏松就是中国的纺织中心,明代以来,苏松的赋税更有半天下之说。
现今苏松的赋税也极高,不过主要来自纺织作坊带来的商业赋税。
苏州在明朝时的地位与今日相比,是大不同的,他是明朝最大的商业中心,鼎盛时期人口有六十余万户,人口近三百多万。
苏州在宋代时人口就过百万,而同时期的巴黎、伦敦不过是个五万多人的乡村小镇而已,而在明朝苏州依然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之一。
明朝《苏州府志》记载:“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这言明了明代江南地区,高度的城市化,而明朝记载的“苏郡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则是在向后人炫耀他的繁华。
市场绵延二十里,这在今日都不敢想象,以至于许多人,不敢相信明朝时的中国就这么发达,反而盲目崇拜近几百年才靠掠夺崛起的西方。
如果说有人怀疑这一点的话,那西方的资料中也有对明朝地区的记载,如《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五卷第18章《郭居静神父和徐宝禄在上海》中有一段话,提到了明代上海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数量。
“本城的名字是因位置靠海而得,‘上海’的意思就是靠近海上。城的四周有两英里长的城墙,郊区的房屋和城内的一样多,共有四万家,通常都以炉灶数来计算。中国人的城市有这么大量的人数,听了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即使乡村也是人口过分拥挤。城市周围是一片平坦的高地,看起来与其说是农村,不如说是一座大花园城市,塔和农村小屋、农田一望无际。在这一片外围有两万多户人家,与城市和近郊人口加在一起共达三十多万人,都属同一片城市管理”
上海城与近郊,人口就有三十万,整个县的人口其实在洪武二十四年,就已经有五十万人,而上海在江南还不算是特别重要的城市。
苏州是江南大城,他在明清战争中,受到的波及相对较小,并没有如昆山、江阴、嘉定那样举城相抗。
这可能是有产阶级软弱性的一种体现,城内没有被大规模的迫害,不过受战争的影响,人口还是减少一半,特别是城外的商户,还有近郊的居民基本逃散。
明朝光复江南之后,除了唐鲁叛乱外,近些年可以说十分太平,许多人有迁回了苏州,城外的商铺酒楼又多了起来。
如今江南地区的新生人口虽然快速增加,不过想要恢复到鼎盛时期,怕至少还要十年,要等到那时,人口才会出现一次爆炸。
苏州的知府姓薛,名宗周,是个抗清义士,历史上也早就失败被杀,但此时他是共治元年的探花,下放到地方干了四年知县,政绩卓著,被破格提拔为苏州的知府。
薛宗周三十多岁,留一撮小胡子,文人的清瘦样,不过精神却很好。他接到王彦到来巡视的消息,清早便领着苏州官员出城二十里,到枫桥来迎接王彦。
“监国,那片良田,都是今年新种的桑苗!”
王彦顺着他手指的大片农田望去,只见远处田地里有带着斗笠的农人正忙碌着,连大些的孩童也帮着打理桑苗,小些的则在田埂家玩耍,不禁问道:“人手好像不多啊!”
“回禀监国,很多人都在城中的作坊上工,所以在外种桑的人便少了一些。毕竟在作坊不用风吹日晒,收获却并不比种田少,不过苏州府正从临近的州县招募长工过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薛宗周行礼说道。
王彦微微皱眉,他不得不承认,历代王朝重农抑商是有道理的,商业社会确实不像农业社会那么稳定。
之前作坊一倒闭,立刻就造成几十万人无事可做,而且这些人还聚集在一起,非常的不稳定,而现在作坊一恢复,人员却又有些跟不上了,实在难以掌控,不如划定区域,让百姓固定种田来得安稳。
王彦看了看,又问道:“那这些土地是谁的?”
“基本都是城中大户的土地,有的就是本地丝织大户的!”
明朝现在的人口有五千万,人口少了一半,可是这块土地至少能养活一亿人,而如果番薯、玉米等作物得到推广,那养活四亿人都没有问题。
江南地区的商业化,确实还需要大批人口流入,目前只能等各地的传统社会进一步解体,乡间采用更加有效的大庄园种植,才会逼得更多人口,涌来发达的江南地区。
“那就让那些大户,提高些待遇,只要待遇高,才能吸引它处的百姓,来到这里工作。”
王彦边走边说,这时便来到了苏州城外的著名的商铺区域。一行人从街道中间走过,两侧都是林立的布庄,来自各地的商户,于此采购之后,销往大明各处。
整条街道上,极为繁华,人流熙熙攘攘,这时王彦等人走到一处桥下,便见桥上立着许多人,吵吵嚷嚷,但片刻后就被几名穿着绸缎的男子带走,桥上为之一空,只剩下几人站在桥头。
王彦见此不禁问道:“他们那是做什么?”
“回禀监国,那是作坊在招募机工,每天早上都有作坊的掌柜,来桥上招募人手。”薛宗周解释道:“最近织造局接下了一笔五十万匹苏织的单子,各个作坊都在招募人手抓紧赶工,但是目前人手还稍显不足。”
制造局以前主要是给宫里办事,由太监把持,现在则主要管对外贸易的事情。因为大明不许外国商人进入内地贸易,他们要卖什么东西,只能通过官府的人带着他们去看货样,下了订单之后,再由官府将单子交给下面的作坊生产。
禁止外国商人进入国内自由贸易,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时代,中国之物,对于外国而言,样样都能挣钱,但外国除了粮食、香料等极少的物资之外,却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中国去购买,所以要对外国商人进行一定的限制,以免造成国内物质的紧缺,赚钱也不是赚得越多越好。
现在的贸易明朝已经有些应付不过来,如果放开限制,必然更多的白银流入,将国内的货物扫荡一空,特别是西班牙等国本身就抱着银山,所以明朝的贸易,应该是保证国内物质充足的情况下,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王彦听说又是人手不足,不禁皱了下眉头,这时一旁的夏完淳却道:“监国,臣看着无论田间劳作的,还是作坊的雇工,都是以男子为主。其实有些事情,农家的女子也能做,相反会比男子做的更好,只是因为礼教束缚,使得女子不能在外工作。臣以为朝廷可以下命,鼓励女子放足,参与劳作······”
南京城外,当初因为唐鲁之乱,而受到严重破化的作坊,如今在新的资金的注入下,大多已经恢复过来,但是论明朝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还是属苏松一带。
整个明朝疆域广大,其他不少地区也有作坊出现,像湖广原本是赋税第二的大省,有不少作坊,可是在光复江南之后,便又马上被甩在了后面。
有些地区,朝廷即便投入很大,刺激商业,但发展依然缓慢,而有的地区只要政策稍好,商业立刻就会蓬勃发展。
有时候王彦对此也比较疑惑,只是从表面上以为是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但后来听陈永华说起另一件事,才知道并非他想的那么简单。
像是在苏松、福建的漳泉等地,即便是亲朋之间借贷,也是要立子据,标明每年的利息的,可以说是白纸黑字,并且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但要是在湖广、四川等地,找亲朋借贷,对方要收利息,那就会让人觉得有些不是人,太不近人情。
这其中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大多是因为两地社会的差异,苏松、漳泉这些地方已经有数百年的商业传统,这里的人琢磨的就是怎么赚钱,他们精于此路,逐渐进化成了商业社会,而湖广等地还是传统的农业人情社会,所以才会存在差异。
在这些有商业传统的地区,有人要办作坊,那么立时就可以招来账房、工匠、掌柜等等人才,马上就能办起来,他们知道该如何运作,但其它地区,便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玩转,劣势显而易见。
中国历代以来,经济发达之地,就那么几处,除了他们占据地方的便利之外,主要是这些地方已有了几百年的商业上的传统,基因被深深埋在当地的土壤中,而其他地区想要形成这种基因,怕至少需要两三代人。
苏松重新成为大明的棉纺和丝织中心,上缴的赋税,比西南几省还多,是让王彦比较震惊的。
作为监国,王彦很关心百姓的生活状态,只有百姓富足安康,他作为大明的实际掌控人,内心才有成就之感,才会愉快。
有的人爱财,有的人爱美色,有的人喜欢权利,而王彦就喜欢天下对他的拥戴,好个好名声。
三月间,王彦为了整个大明的商业发展,领着众多官员,巡视苏松两府,来学习经验。
苏松两府位于长江下游的出海口,属于冲击平原,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千料以上的大海船,都能直接驶来,还有大运河穿过,交通十分方便。
从宋代开始,苏松就是中国的纺织中心,明代以来,苏松的赋税更有半天下之说。
现今苏松的赋税也极高,不过主要来自纺织作坊带来的商业赋税。
苏州在明朝时的地位与今日相比,是大不同的,他是明朝最大的商业中心,鼎盛时期人口有六十余万户,人口近三百多万。
苏州在宋代时人口就过百万,而同时期的巴黎、伦敦不过是个五万多人的乡村小镇而已,而在明朝苏州依然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之一。
明朝《苏州府志》记载:“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这言明了明代江南地区,高度的城市化,而明朝记载的“苏郡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则是在向后人炫耀他的繁华。
市场绵延二十里,这在今日都不敢想象,以至于许多人,不敢相信明朝时的中国就这么发达,反而盲目崇拜近几百年才靠掠夺崛起的西方。
如果说有人怀疑这一点的话,那西方的资料中也有对明朝地区的记载,如《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五卷第18章《郭居静神父和徐宝禄在上海》中有一段话,提到了明代上海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数量。
“本城的名字是因位置靠海而得,‘上海’的意思就是靠近海上。城的四周有两英里长的城墙,郊区的房屋和城内的一样多,共有四万家,通常都以炉灶数来计算。中国人的城市有这么大量的人数,听了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即使乡村也是人口过分拥挤。城市周围是一片平坦的高地,看起来与其说是农村,不如说是一座大花园城市,塔和农村小屋、农田一望无际。在这一片外围有两万多户人家,与城市和近郊人口加在一起共达三十多万人,都属同一片城市管理”
上海城与近郊,人口就有三十万,整个县的人口其实在洪武二十四年,就已经有五十万人,而上海在江南还不算是特别重要的城市。
苏州是江南大城,他在明清战争中,受到的波及相对较小,并没有如昆山、江阴、嘉定那样举城相抗。
这可能是有产阶级软弱性的一种体现,城内没有被大规模的迫害,不过受战争的影响,人口还是减少一半,特别是城外的商户,还有近郊的居民基本逃散。
明朝光复江南之后,除了唐鲁叛乱外,近些年可以说十分太平,许多人有迁回了苏州,城外的商铺酒楼又多了起来。
如今江南地区的新生人口虽然快速增加,不过想要恢复到鼎盛时期,怕至少还要十年,要等到那时,人口才会出现一次爆炸。
苏州的知府姓薛,名宗周,是个抗清义士,历史上也早就失败被杀,但此时他是共治元年的探花,下放到地方干了四年知县,政绩卓著,被破格提拔为苏州的知府。
薛宗周三十多岁,留一撮小胡子,文人的清瘦样,不过精神却很好。他接到王彦到来巡视的消息,清早便领着苏州官员出城二十里,到枫桥来迎接王彦。
“监国,那片良田,都是今年新种的桑苗!”
王彦顺着他手指的大片农田望去,只见远处田地里有带着斗笠的农人正忙碌着,连大些的孩童也帮着打理桑苗,小些的则在田埂家玩耍,不禁问道:“人手好像不多啊!”
“回禀监国,很多人都在城中的作坊上工,所以在外种桑的人便少了一些。毕竟在作坊不用风吹日晒,收获却并不比种田少,不过苏州府正从临近的州县招募长工过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薛宗周行礼说道。
王彦微微皱眉,他不得不承认,历代王朝重农抑商是有道理的,商业社会确实不像农业社会那么稳定。
之前作坊一倒闭,立刻就造成几十万人无事可做,而且这些人还聚集在一起,非常的不稳定,而现在作坊一恢复,人员却又有些跟不上了,实在难以掌控,不如划定区域,让百姓固定种田来得安稳。
王彦看了看,又问道:“那这些土地是谁的?”
“基本都是城中大户的土地,有的就是本地丝织大户的!”
明朝现在的人口有五千万,人口少了一半,可是这块土地至少能养活一亿人,而如果番薯、玉米等作物得到推广,那养活四亿人都没有问题。
江南地区的商业化,确实还需要大批人口流入,目前只能等各地的传统社会进一步解体,乡间采用更加有效的大庄园种植,才会逼得更多人口,涌来发达的江南地区。
“那就让那些大户,提高些待遇,只要待遇高,才能吸引它处的百姓,来到这里工作。”
王彦边走边说,这时便来到了苏州城外的著名的商铺区域。一行人从街道中间走过,两侧都是林立的布庄,来自各地的商户,于此采购之后,销往大明各处。
整条街道上,极为繁华,人流熙熙攘攘,这时王彦等人走到一处桥下,便见桥上立着许多人,吵吵嚷嚷,但片刻后就被几名穿着绸缎的男子带走,桥上为之一空,只剩下几人站在桥头。
王彦见此不禁问道:“他们那是做什么?”
“回禀监国,那是作坊在招募机工,每天早上都有作坊的掌柜,来桥上招募人手。”薛宗周解释道:“最近织造局接下了一笔五十万匹苏织的单子,各个作坊都在招募人手抓紧赶工,但是目前人手还稍显不足。”
制造局以前主要是给宫里办事,由太监把持,现在则主要管对外贸易的事情。因为大明不许外国商人进入内地贸易,他们要卖什么东西,只能通过官府的人带着他们去看货样,下了订单之后,再由官府将单子交给下面的作坊生产。
禁止外国商人进入国内自由贸易,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时代,中国之物,对于外国而言,样样都能挣钱,但外国除了粮食、香料等极少的物资之外,却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中国去购买,所以要对外国商人进行一定的限制,以免造成国内物质的紧缺,赚钱也不是赚得越多越好。
现在的贸易明朝已经有些应付不过来,如果放开限制,必然更多的白银流入,将国内的货物扫荡一空,特别是西班牙等国本身就抱着银山,所以明朝的贸易,应该是保证国内物质充足的情况下,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王彦听说又是人手不足,不禁皱了下眉头,这时一旁的夏完淳却道:“监国,臣看着无论田间劳作的,还是作坊的雇工,都是以男子为主。其实有些事情,农家的女子也能做,相反会比男子做的更好,只是因为礼教束缚,使得女子不能在外工作。臣以为朝廷可以下命,鼓励女子放足,参与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