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策反败露史思明行诈 撤换宰相李辅国参政1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盛世风波》最新章节!
铁骢金刀引长弓,沙场征战尽亲躬。
横枪立马守孤城,伏腊风华百战功。
胡天烽火承优待,变节反复得殊荣。
愁云惨淡掩面羞,窃比时局内心怂。
李光弼站在太原城楼上,回想两年来的苦战,心潮澎湃。想到自己为唐朝出生入死,到现在也只是一个将军,史思明的一纸降书,竟然被皇帝封了郡王,内心之中难免有些怨气。王承业心中有事,走到他的身边说道:“叛军罪魁祸首之一的史思明,寸功未立,只是向朝廷投降,竟然封王。前线将军都不服气,元帅战功显赫,却得不到封赏,太不公平了。”
李光弼本就懊恼,王承业一鼓动,他的心里更加不平衡。对他说道:“我从灵武出兵,一路打到太原,拼战强敌,生死不顾。潼关兵败,朝廷迁徙,社稷摇摇欲坠。我们不为所动,对朝廷忠心耿耿,一起坚守孤城太原。出生入死,将生死置于度外,在最危险的紧要关头,守住了城池,保住了朝廷的根基。史思明是什么东西,叛军的巨头,见不能与趄廷对抗,便投降朝廷。竟然封王,朝廷的这种做法,不是在鼓励造反吗?”
王承业一直在太原奋战,虽然没有建树,但两年多来,一直在苦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但没有升迁,反而得不到认可。虽然说太原尹与太原留守是平级的,但战时以军事为主,他始终处在从属的位置,内心也不舒服。对李光弼说道:“那胡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投降朝廷还要封王。而且还保留他的军队建制,他的叛军还归他指挥,随时都可能反叛朝廷。将军何不向朝廷上奏折?上奏皇上,将他调离蓟城,不能让那胡羯太顺当了。”
李光弼对史思明十分讨厌,当即书写奏折,用六百里加急,送到京城。李麟拿着李光弼向朝廷上奏的奏折,对苗晋卿说道:“李光弼上奏朝廷,说史思明保留军队建制,心怀叵测,随时可能与朝廷作对,奏请皇上,将他调离蓟城,到京城任职。”
苗晋卿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用得着李光弼上奏折。皇上当然知道史思明的心思,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手里有十万精兵,如果倒向安庆绪,朝廷的剿匪进程就要艰难得多。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安庆绪,等消灭了安庆绪之后,再来对付他,就好办多了。”
李麟说道:“我赞成你的看法,他不会离开他的军队,如果那样做,说明朝廷对史思明不信任,他不会答应。强行调动,他可能又会反叛。在这非常时期,还是先稳住他好,等到消灭安庆绪之后,再行统一调动,才是上策。”
崔圆说道:“史思明离开安庆绪,朝廷就有了主动权,李光弼只看到眼前的情况,他的建议不能采纳。但是史思明已经投靠朝廷,就要受皇上节制。总得想些办法改变一下范阳军镇的状况,不能永远让他随心所欲。”
李麟说道:“朝廷对史思明进行安抚,但也不能任由他发展自己的势力。可以适当的作些调整,不动范阳军队的建制,在官员的安排上,可安插一些朝廷信得过的人。乌承恩这次代表史思明与朝廷谈判,真心投靠朝廷,功劳不小。他又是史思明的心腹,朝廷任命他为蓟城节度副使,史思明没有理由反对。”
崔圆说道:“这方法好,史思明将范阳军镇搞成铁板一块,朝廷就向里面钉钉子。有了裂隙,就好动手。如果朝廷派人去,他有防备,用他的人是最好办法。”“我们三人意见一致,这件事就这样定了。我代表中书省上奏皇上。”苗晋卿拿过李光弼的奏折,起草奏折。
唐肃宗拿到李光弼的奏折,看了又看,苗晋卿:“启奏皇上,史思明有十几万军队,现在投靠朝廷对平叛有利。他现在虽然表面上投降朝廷,但条件是保留建制,他心里明白,离开他的军队,他就不能与皇上讲条件。李光弼的方法太急,弄得不好,又要逼反他。三省在一起对李光弼的奏折进行了认真的审议,一致认为:目前的情况下,要稳住蓟城的兵将,不调动史思明,不动他的建制,以安其心。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代表朝廷暗中联络忠于皇上的将领,逐渐瓦解史思明的叛军。”
唐肃宗又拿起中书省代表三省上的奏折,内心之中恨不得立即去掉史思明的军权。不自觉的又拿起了李光弼的奏折观看,李麟上奏:“启奏皇上,李光弼只看到表面,看不准实质。现在蓟城的军队还在史思明的手中,朝廷行动过急,会激起他再次反叛,只能缓慢图之。”
唐肃宗说道:“安庆绪在邺城,仍然与朝廷为敌,叛军不除,社稷不稳。朕的确想调史思明进京,安排他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难道不来吗?”崔圆立即上奏:“皇上三思,史思明投靠朝廷的前提,就是保留他对其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如果去掉这个前提,他不会答应。他的内心十分清楚,离开他的军队,一文钱都不值。因此只能以安抚为主,让他相信朝廷。先在范阳军中钉上钉子,再逐渐瓦解,一步步来。”
唐肃宗认真想了一回,对三人说道:“光弼的办法是太急了一些,三省的奏折合乎实际。但是这个乌承恩是史思明的死党,他要是倒向史思明一边,朝廷就十分不利。这个人怎么样,能担当得起吗?”
李麟说道:“乌承恩是来向朝廷谈判的史思明的全权代表,史思明投靠朝廷就是他促成的。据臣的观察,他是真心投靠朝廷。他对史思明虽然服从,但对皇上更是忠心耿耿。现在深得史思明的信任,启用他就能瞒过史思明。如果派人去,就会引起史思明的注意,不便行事。”
唐肃宗批准了宰相的奏折,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派李思敬到了蓟城宣读圣旨,史思明内心存有疑惑,但已经投靠唐朝,还是热情的接待了李思敬。乌承恩接到圣旨,内心暗喜,表面不动声色。
史思明对乌承恩被任命为副节度使感到意外,将他招到帅府,要试探他一下。乌承恩进门就向史思明行大礼:“感谢元帅栽培,承恩感激涕零。”史思明本来心存疑虑,板起脸对他说道:“你这次去长安功劳很大啊,朝廷升你为节度副史,离节度使只有一步之遥了。”
铁骢金刀引长弓,沙场征战尽亲躬。
横枪立马守孤城,伏腊风华百战功。
胡天烽火承优待,变节反复得殊荣。
愁云惨淡掩面羞,窃比时局内心怂。
李光弼站在太原城楼上,回想两年来的苦战,心潮澎湃。想到自己为唐朝出生入死,到现在也只是一个将军,史思明的一纸降书,竟然被皇帝封了郡王,内心之中难免有些怨气。王承业心中有事,走到他的身边说道:“叛军罪魁祸首之一的史思明,寸功未立,只是向朝廷投降,竟然封王。前线将军都不服气,元帅战功显赫,却得不到封赏,太不公平了。”
李光弼本就懊恼,王承业一鼓动,他的心里更加不平衡。对他说道:“我从灵武出兵,一路打到太原,拼战强敌,生死不顾。潼关兵败,朝廷迁徙,社稷摇摇欲坠。我们不为所动,对朝廷忠心耿耿,一起坚守孤城太原。出生入死,将生死置于度外,在最危险的紧要关头,守住了城池,保住了朝廷的根基。史思明是什么东西,叛军的巨头,见不能与趄廷对抗,便投降朝廷。竟然封王,朝廷的这种做法,不是在鼓励造反吗?”
王承业一直在太原奋战,虽然没有建树,但两年多来,一直在苦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但没有升迁,反而得不到认可。虽然说太原尹与太原留守是平级的,但战时以军事为主,他始终处在从属的位置,内心也不舒服。对李光弼说道:“那胡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投降朝廷还要封王。而且还保留他的军队建制,他的叛军还归他指挥,随时都可能反叛朝廷。将军何不向朝廷上奏折?上奏皇上,将他调离蓟城,不能让那胡羯太顺当了。”
李光弼对史思明十分讨厌,当即书写奏折,用六百里加急,送到京城。李麟拿着李光弼向朝廷上奏的奏折,对苗晋卿说道:“李光弼上奏朝廷,说史思明保留军队建制,心怀叵测,随时可能与朝廷作对,奏请皇上,将他调离蓟城,到京城任职。”
苗晋卿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用得着李光弼上奏折。皇上当然知道史思明的心思,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手里有十万精兵,如果倒向安庆绪,朝廷的剿匪进程就要艰难得多。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安庆绪,等消灭了安庆绪之后,再来对付他,就好办多了。”
李麟说道:“我赞成你的看法,他不会离开他的军队,如果那样做,说明朝廷对史思明不信任,他不会答应。强行调动,他可能又会反叛。在这非常时期,还是先稳住他好,等到消灭安庆绪之后,再行统一调动,才是上策。”
崔圆说道:“史思明离开安庆绪,朝廷就有了主动权,李光弼只看到眼前的情况,他的建议不能采纳。但是史思明已经投靠朝廷,就要受皇上节制。总得想些办法改变一下范阳军镇的状况,不能永远让他随心所欲。”
李麟说道:“朝廷对史思明进行安抚,但也不能任由他发展自己的势力。可以适当的作些调整,不动范阳军队的建制,在官员的安排上,可安插一些朝廷信得过的人。乌承恩这次代表史思明与朝廷谈判,真心投靠朝廷,功劳不小。他又是史思明的心腹,朝廷任命他为蓟城节度副使,史思明没有理由反对。”
崔圆说道:“这方法好,史思明将范阳军镇搞成铁板一块,朝廷就向里面钉钉子。有了裂隙,就好动手。如果朝廷派人去,他有防备,用他的人是最好办法。”“我们三人意见一致,这件事就这样定了。我代表中书省上奏皇上。”苗晋卿拿过李光弼的奏折,起草奏折。
唐肃宗拿到李光弼的奏折,看了又看,苗晋卿:“启奏皇上,史思明有十几万军队,现在投靠朝廷对平叛有利。他现在虽然表面上投降朝廷,但条件是保留建制,他心里明白,离开他的军队,他就不能与皇上讲条件。李光弼的方法太急,弄得不好,又要逼反他。三省在一起对李光弼的奏折进行了认真的审议,一致认为:目前的情况下,要稳住蓟城的兵将,不调动史思明,不动他的建制,以安其心。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代表朝廷暗中联络忠于皇上的将领,逐渐瓦解史思明的叛军。”
唐肃宗又拿起中书省代表三省上的奏折,内心之中恨不得立即去掉史思明的军权。不自觉的又拿起了李光弼的奏折观看,李麟上奏:“启奏皇上,李光弼只看到表面,看不准实质。现在蓟城的军队还在史思明的手中,朝廷行动过急,会激起他再次反叛,只能缓慢图之。”
唐肃宗说道:“安庆绪在邺城,仍然与朝廷为敌,叛军不除,社稷不稳。朕的确想调史思明进京,安排他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难道不来吗?”崔圆立即上奏:“皇上三思,史思明投靠朝廷的前提,就是保留他对其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如果去掉这个前提,他不会答应。他的内心十分清楚,离开他的军队,一文钱都不值。因此只能以安抚为主,让他相信朝廷。先在范阳军中钉上钉子,再逐渐瓦解,一步步来。”
唐肃宗认真想了一回,对三人说道:“光弼的办法是太急了一些,三省的奏折合乎实际。但是这个乌承恩是史思明的死党,他要是倒向史思明一边,朝廷就十分不利。这个人怎么样,能担当得起吗?”
李麟说道:“乌承恩是来向朝廷谈判的史思明的全权代表,史思明投靠朝廷就是他促成的。据臣的观察,他是真心投靠朝廷。他对史思明虽然服从,但对皇上更是忠心耿耿。现在深得史思明的信任,启用他就能瞒过史思明。如果派人去,就会引起史思明的注意,不便行事。”
唐肃宗批准了宰相的奏折,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派李思敬到了蓟城宣读圣旨,史思明内心存有疑惑,但已经投靠唐朝,还是热情的接待了李思敬。乌承恩接到圣旨,内心暗喜,表面不动声色。
史思明对乌承恩被任命为副节度使感到意外,将他招到帅府,要试探他一下。乌承恩进门就向史思明行大礼:“感谢元帅栽培,承恩感激涕零。”史思明本来心存疑虑,板起脸对他说道:“你这次去长安功劳很大啊,朝廷升你为节度副史,离节度使只有一步之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