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变身国民女神》最新章节!
(防dao,请明天再订阅吧。)
重新看了遍张艺谋导演剪辑版的《英雄》,才知道自己误解了这部片子太多,小时候看时只是觉得画面很好,今天再看才明白这部片子绝对是我看过最好的中国电影,而且是一部只有中国人能真正看懂的片子。
影片确实对话不多,因为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悟,是多说无益,是懂。况且有画面的支撑,很多东西不用说,就能懂。
李连杰是刺客,面见秦王,因为他杀了秦王最担心的三个刺客。他给秦王讲他如何杀死这三个刺客的故事。
第一个是甄子丹。对决之地,无明显颜色,有琴瑟相伴,有雨,勇士之间有礼教,这些无不在暗示他们之间的知己之情。最后李连杰赢了,赢在快,赢在技精。
无色,技精,这是影片的第一层。
然后片子的核心开始,李连杰讲述如何杀死梁朝伟和张曼玉这段侠客。红色的赵国字馆,书法,中国文化的代表,里面说书法和剑意境想通,正如前面和甄子丹对决时说的琴瑟与剑法想通一样,中国的文化本身就是在意想通,万物归一,而这份想通靠悟。
红色在这里代表着欲,人的**,因为人的**,两人相残让李连杰有机可乘,最后逐一击破。
红色,人欲(占有欲,嫉妒心,报仇),影片的第二层。
秦王说你小看了我,于是他开始讲述他认为的这三个人情况。
影片开始用蓝色为主题,蓝色代表着理性(计谋),代表着情义。所以张曼玉和梁朝伟为了知己之情,为了国家之情,用自己的性命成就李连杰刺杀的计划。
蓝色,理性,情义,影片的第三层。
之后李连杰讲述了第三个故事,在书馆之中,梁朝伟组织张曼玉和李连杰刺秦,只是阻止失败,被张曼玉所伤。这里画面白色为主。白色,我认为有两重,一是平静,理性和**的平衡点,第二重是留白,无意义,为第下一层做铺垫。
白色,理智与**的最佳平衡点,中庸之道(不是中立平庸,那是理解错误了),影片的第四层。
在李连杰出发去秦的路上,梁朝伟拦住他,给写了两个字,天下。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刺秦,自己为了天下,最后放弃了刺秦,因为他相信只有秦王可以结束战乱,一统天下。这里画面绿色为主,绿色,自然的颜色。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里的绿色代表着顿悟与悟道。梁朝伟悟出了“道”,对天下的义,比国家的义大,比个人的得失大。
绿色,道,天下大义,这是影片的第五层。
最后梁朝伟让了张曼玉一剑,死在她剑下,最后两个人双双自尽,而这一让就是影片的第六层。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层次,而这部片子做到了这一点,一层进一层,也讲究境界,一层是一个新的境界。最高是让,让国,让天下。其次是天下大义,但终究还是以暴制暴。然后是谋。最后是欲和技。这就是中国文化所传承的最高精神,所以史记以让国开始,我们都熟知孔融让梨的故事。《英雄》这部电影做到了这一层层的阐述和递进,张艺谋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野心很大,愿望也很好,这部片子是中国自己的电影,因为除了中国人没人懂。张艺谋一定是希望这部片子可以开启一种属于中国自己电影的风格的时代。
当然影片的口碑不理想,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画面大片来看,而没有看出里面的意境。书法和剑法的想通,舞剑时在水面上的招式正是书法的落笔方式。那些如画的风景,也是在帮助观众进入他所希望大家看懂的意境。
还有这不是一个刺秦的故事,张艺谋只是借助了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所讲的是他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对天下道义的感悟。
太多的人懂技术,但是不懂美,懂美,但是不懂文化,所以豆瓣评分只有6.4。我认为至少9分。
记得本科时候打游戏之余,与室友锦涛一起,一遍遍看《英雄》,锦涛最喜欢陈道明的一句词:“六国算什么,寡人要率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每每在宿舍学道明兄的腔调,惟妙惟肖;而我最喜欢张曼玉含泪对梁朝伟说:“你为什么不挡我的剑?为什么不挡?”,每看到此处,心中总不免无限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锦涛兄心志高远,所以关怀总是宏大叙事,家国天下,而我胸无大志,习惯于关心每个人物的悲欢离合,情到悲处,感同深受。
《英雄》既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序幕,也树立了中国历史文化融进电影艺术的里程碑。《英雄》里的艺术,不仅仅在于张曼玉、梁朝伟、李连杰、章子怡、陈道明的精彩演绎,也来自于谭盾的精彩绝伦的背景音乐配置,主题曲《为了苍生》(for the world)堪称经典。更有意境表现在赵国的书法、秦国的箭阵,戈壁的流沙,张曼玉与章子怡对战时舞起的漫天黄叶,还有无名与残剑凌波微步时弹起的一滴水珠……
第一次看《英雄》是在2003年高考之后,欣赏它的宏大场面,精湛功夫;本科看《英雄》,感慨它的儿女情长,配乐之美,以及三重猜测的剧情叠置。今天再一次看《英雄》,却生出几多奇怪的想法,对于剧情多了一些历史政治层面的思考?
1、残剑语飞雪:秦王为什么不能杀?
在今天看来,残剑、飞雪、长空、无名,都是政治上的异议人士。秦灭六国,飞雪乃赵国大将赵震之女,赵震死于秦赵之战,残剑、长空、无名对秦亦有杀亲之仇、亡国之恨。刺秦,成为阻挡秦灭六国,复仇雪恨的极具号召力和革命合法性的举措。共同的敌人,让残剑、飞雪、长空、无名走在了一起,奠定了皆为联盟的首要基础。然而,四个人刺秦的理由又有不同,飞雪、无名是杀亲之仇,长空是侠义之道,残剑则是亡国之恨之余的怒为红颜,不同的际遇与出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和刺秦的最终抉择。
飞雪与残剑代表了异议人士的两个典型派别:激进派和温和派。激进派决心坚定,誓死刺秦,以雪国仇家恨,单纯的以为只要刺死秦王,所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天下即会太平,人民就会安康,甚或是激进派根本没有想过人民和天下,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刺秦,目的单纯,至于刺秦之后则与我无关;而温和派,则念及天下苍生,寄希望于秦王,望其当政之后,善待百姓,温和派的反抗局限于,给当政者以警告和压力,以规训和柔化统治者的“暴力”。
“秦王为什么不能杀”,残剑给了无名写了两个字“天下”。残剑等曾有两次机会刺秦成功,却均告失败,第一次让飞雪与残剑“十年不语”,第二次四位侠士均命归黄泉。革命失败,命运也就是如此,无话可说。然而,残剑给的理由却足以引人深思,“七国连年混战,百姓受苦,唯有秦王才能停止战乱,一统天下;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在天下也不再是仇恨。”残剑深知,杀了秦王,状况不会更好,只会更糟;秦王不死,百姓苦,秦王死了,百姓更苦。
“停止战乱,一统天下”是《英雄》的核心观点,这包含了中国人对“秩序”的迫切要求,为了免受战乱,我们可以忍受暴君的统治,即使遭受亡国之恨。为了秩序,必须忍受秦王这样“必要的恶”,忍受一个“利维坦”,至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则不再考虑范围。在现代看来,《英雄》更像一部政治宣传片,体现了现代中国人对开明君主制的无限想象……
2、秦王为什么最终还是“忍痛”射死了无名?
无名最终为了“天下”放弃了刺杀秦王,可是秦王最终还是下令射死了“无名”,最终选择了“厚葬”以弥补自己的良心的愧疚。以前以为,秦王杀死无名,是因为顾忌大秦律法与下属官员的压力,不杀无名,则有损大秦威严。此话当然在理,然而从统治的角度来看,无名是绝对不能让他安然无恙走出秦殿的。
现代政治的核心要素,在于将“弥散的暴力”国家化,国家要垄断暴力的使用。像无名这样的武装分子,即使不直接威胁统治,但也代表了一种异己的政治力量存在,对政治当局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必须杀之而心病除。中国政治对于“异己”往往采取零容忍的政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从思想上同化你,就必须从**上消灭你。
所以,即使心存“惜士之情”,念及“不杀之恩”,秦王还是下令杀死了“无名”。无名的死,在中国政治革命历史中,极为正常,正验证了“不成功,则成仁”的至理名言。如果残剑、飞雪不死,也许还是难逃被通缉的命运。长空弃武,表面上说是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实质应为国家不能容忍“暴力的弥散”。
3、残剑为什么必须死于飞雪手下?
革命失败了,飞雪向残剑兴师问罪。在飞雪看来,残剑不但自己行为上背叛革命,而且从思想上瓦解了革命同盟战线,以“天下”之名误导无名,从而贻误革命。激进派把革命的失败必然归结为温和派的“妥协”与“叛变”。温和派和激进派也曾经心心相印,情真意切,可是基于对大势的判断的天壤之异,也免不了形同陌路,由爱生恨。
温和派却始终希望激进派能够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中国人恨叛徒比敌人更多,祈求理解,难度之大,堪比登天。然而,温和派从心理上不属于统治者,他们与激进派的有着血缘之亲,家仇国恨,心心相系。一个人不怕天下人不了解自己,不怕天下人辱骂自己,怕就怕自己爱的人,误解自己,形同陌路,视如仇人。
“你如何才信?”,这是残剑最想向飞雪解答的。残剑的死,仅仅是为了让飞雪意识到自己的无辜,悲情的死去才能换来从前的信任,也只有死,飞雪才能懂自己。苟活着,就证明有自己的利益,死了,就代表着不贪图任何东西,死了,一切都不言自明。让另一个人明白自己,比登天难。中国有句话,所谓“不死,不足以平民愤”。为了平了飞雪的那份恨,残剑必须死,并且必须要死在飞雪剑下。中国还有句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国人向来没有对“死亡”意义的思考,杀身取义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活着比什么都好。可见,残剑从心中深刻的明白,飞雪心中的那份恨,恨太深,也只能由鲜血来洗刷了。死,是一种解释。残剑说,“这样你就信了”。
4、飞雪为什么骂残剑:“你只知道天下”?
按照中国历史的书写方式,个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值一提,是一朵浪花,亦或是一滴水珠。“天下”在飞雪看来是个虚无的概念,什么是天下呢?天下难道不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吗?个体的仇恨难道不应该伸张吗?对于赵国而言,赵国就是她的“天下”,她的父亲就是她的“天下”。
以“天下”的名义,牺牲了多少苍生百姓。连年战争,生灵涂炭。退一步说,为什么为了“天下”就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诉求?为了“天下”为什么就能容忍一个“暴君”?为了天下,就能灭掉别人的国家吗?谁赋予了你以暴力来统一天下的权利呢?
残剑的“天下观”与飞雪的“天下观”有天壤之别。“你只知道天下?”,一句话道出了飞雪的极大地疑惑与不解。在历史的大潮中,普通个体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到底有无存在的意义。个体的仇恨难道不应该伸张吗?对于赵国而言,赵国就是她的“天下”,她的父亲就是她的“天下”。
现代政治的核心要素,在于将“弥散的暴力”国家化,国家要垄断暴力的使用。像无名这样的武装分子,即使不直接威胁统治,但也代表了一种异己的政治力量存在,对政治当局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必须杀之而心病除。中国政治对于“异己”往往采取零容忍的政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从思想上同化你,就必须从**上消灭你。
所以,即使心存“惜士之情”,念及“不杀之恩”,秦王还是下令杀死了“无名”。无名的死,在中国政治革命历史中,极为正常,正验证了“不成功,则成仁”的至理名言。如果残剑、飞雪不死,也许还是难逃被通缉的命运。长空弃武,表面上说是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实质应为国家不能容忍“暴力的弥散”。
3、残剑为什么必须死于飞雪手下?
革命失败了,飞雪向残剑兴师问罪。在飞雪看来,残剑不但自己行为上背叛革命,而且从思想上瓦解了革命同盟战线,以“天下”之名误导无名,从而贻误革命。激进派把革命的失败必然归结为温和派的“妥协”与“叛变”。温和派和激进派也曾经心心相印,情真意切,可是基于对大势的判断的天壤之异,也免不了形同陌路,由爱生恨。
温和派却始终希望激进派能够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中国人恨叛徒比敌人更多,祈求理解,难度之大,堪比登天。然而,温和派从心理上不属于统治者,他们与激进派的有着血缘之亲,家仇国恨,心心相系。一个人不怕天下人不了解自己,不怕天下人辱骂自己,怕就怕自己爱的人,误解自己,形同陌路,视如仇人。
“你如何才信?”,这是残剑最想向飞雪解答的。残剑的死,仅仅是为了让飞雪意识到自己的无辜,悲情的死去才能换来从前的信任,也只有死,飞雪才能懂自己。苟活着,就证明有自己的利益,死了,就代表着不贪图任何东西,死了,一切都不言自明。让另一个人明白自己,比登天难。中国有句话,所谓“不死,不足以平民愤”。为了平了飞雪的那份恨,残剑必须死,并且必须要死在飞雪剑下。中国还有句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国人向来没有对“死亡”意义的思考,杀身取义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活着比什么都好。可见,残剑从心中深刻的明白,飞雪心中的那份恨,恨太深,也只能由鲜血来洗刷了。死,是一种解释。残剑说,“这样你就信了”。
4、飞雪为什么骂残剑:“你只知道天下”?
按照中国历史的书写方式,个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值一提,是一朵浪花,亦或是一滴水珠。“天下”在飞雪看来是个虚无的概念,什么是天下呢?天下难道不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吗?个体的仇恨难道不应该伸张吗?对于赵国而言,赵国就是她的“天下”,她的父亲就是她的“天下”。
以“天下”的名义,牺牲了多少苍生百姓。连年战争,生灵涂炭。退一步说,为什么为了“天下”就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诉求?为了“天下”为什么就能容忍一个“暴君”?为了天下,就能灭掉别人的国家吗?谁赋予了你以暴力来统一天下的权利呢?
残剑的“天下观”与飞雪的“天下观”有天壤之别。“你只知道天下?”,一句话道出了飞雪的极大地疑惑与不解。在历史的大潮中,普通个体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到底有无存在的意义。个体的仇恨难道不应该伸张吗?对于赵国而言,赵国就是她的“天下”,她的父亲就是她的“天下”。现代政治的核心要素,在于将“弥散的暴力”国家化,国家要垄断暴力的使用。像无名这样的武装分子,即使不直接威胁统治,但也代表了一种异己的政治力量存在,对政治当局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必须杀之而心病除。中国政治对于“异己”往往采取零容忍的政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从思想上同化你,就必须从**上消灭你。
所以,即使心存“惜士之情”,念及“不杀之恩”,秦王还是下令杀死了“无名”。无名的死,在中国政治革命历史中,极为正常,正验证了“不成功,则成仁”的至理名言。如果残剑、飞雪不死,也许还是难逃被通缉的命运。长空弃武,表面上说是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实质应为国家不能容忍“暴力的弥散”。
3、残剑为什么必须死于飞雪手下?
革命失败了,飞雪向残剑兴师问罪。在飞雪看来,残剑不但自己行为上背叛革命,而且从思想上瓦解了革命同盟战线,以“天下”之名误导无名,从而贻误革命。激进派把革命的失败必然归结为温和派的“妥协”与“叛变”。温和派和激进派也曾经心心相印,情真意切,可是基于对大势的判断的天壤之异,也免不了形同陌路,由爱生恨。
温和派却始终希望激进派能够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中国人恨叛徒比敌人更多,祈求理解,难度之大,堪比登天。然而,温和派从心理上不属于统治者,他们与激进派的有着血缘之亲,家仇国恨,心心相系。一个人不怕天下人不了解自己,不怕天下人辱骂自己,怕就怕自己爱的人,误解自己,形同陌路,视如仇人。
温和派却始终希望激进派能够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中国人恨叛徒比敌人更多,祈求理解,难度之大,堪比登天。然而,温和派从心理上不属于统治者,他们与激进派的有着血缘之亲,家仇国恨,心心相系。
(防dao,请明天再订阅吧。)
重新看了遍张艺谋导演剪辑版的《英雄》,才知道自己误解了这部片子太多,小时候看时只是觉得画面很好,今天再看才明白这部片子绝对是我看过最好的中国电影,而且是一部只有中国人能真正看懂的片子。
影片确实对话不多,因为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悟,是多说无益,是懂。况且有画面的支撑,很多东西不用说,就能懂。
李连杰是刺客,面见秦王,因为他杀了秦王最担心的三个刺客。他给秦王讲他如何杀死这三个刺客的故事。
第一个是甄子丹。对决之地,无明显颜色,有琴瑟相伴,有雨,勇士之间有礼教,这些无不在暗示他们之间的知己之情。最后李连杰赢了,赢在快,赢在技精。
无色,技精,这是影片的第一层。
然后片子的核心开始,李连杰讲述如何杀死梁朝伟和张曼玉这段侠客。红色的赵国字馆,书法,中国文化的代表,里面说书法和剑意境想通,正如前面和甄子丹对决时说的琴瑟与剑法想通一样,中国的文化本身就是在意想通,万物归一,而这份想通靠悟。
红色在这里代表着欲,人的**,因为人的**,两人相残让李连杰有机可乘,最后逐一击破。
红色,人欲(占有欲,嫉妒心,报仇),影片的第二层。
秦王说你小看了我,于是他开始讲述他认为的这三个人情况。
影片开始用蓝色为主题,蓝色代表着理性(计谋),代表着情义。所以张曼玉和梁朝伟为了知己之情,为了国家之情,用自己的性命成就李连杰刺杀的计划。
蓝色,理性,情义,影片的第三层。
之后李连杰讲述了第三个故事,在书馆之中,梁朝伟组织张曼玉和李连杰刺秦,只是阻止失败,被张曼玉所伤。这里画面白色为主。白色,我认为有两重,一是平静,理性和**的平衡点,第二重是留白,无意义,为第下一层做铺垫。
白色,理智与**的最佳平衡点,中庸之道(不是中立平庸,那是理解错误了),影片的第四层。
在李连杰出发去秦的路上,梁朝伟拦住他,给写了两个字,天下。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刺秦,自己为了天下,最后放弃了刺秦,因为他相信只有秦王可以结束战乱,一统天下。这里画面绿色为主,绿色,自然的颜色。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里的绿色代表着顿悟与悟道。梁朝伟悟出了“道”,对天下的义,比国家的义大,比个人的得失大。
绿色,道,天下大义,这是影片的第五层。
最后梁朝伟让了张曼玉一剑,死在她剑下,最后两个人双双自尽,而这一让就是影片的第六层。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层次,而这部片子做到了这一点,一层进一层,也讲究境界,一层是一个新的境界。最高是让,让国,让天下。其次是天下大义,但终究还是以暴制暴。然后是谋。最后是欲和技。这就是中国文化所传承的最高精神,所以史记以让国开始,我们都熟知孔融让梨的故事。《英雄》这部电影做到了这一层层的阐述和递进,张艺谋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野心很大,愿望也很好,这部片子是中国自己的电影,因为除了中国人没人懂。张艺谋一定是希望这部片子可以开启一种属于中国自己电影的风格的时代。
当然影片的口碑不理想,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画面大片来看,而没有看出里面的意境。书法和剑法的想通,舞剑时在水面上的招式正是书法的落笔方式。那些如画的风景,也是在帮助观众进入他所希望大家看懂的意境。
还有这不是一个刺秦的故事,张艺谋只是借助了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所讲的是他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对天下道义的感悟。
太多的人懂技术,但是不懂美,懂美,但是不懂文化,所以豆瓣评分只有6.4。我认为至少9分。
记得本科时候打游戏之余,与室友锦涛一起,一遍遍看《英雄》,锦涛最喜欢陈道明的一句词:“六国算什么,寡人要率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每每在宿舍学道明兄的腔调,惟妙惟肖;而我最喜欢张曼玉含泪对梁朝伟说:“你为什么不挡我的剑?为什么不挡?”,每看到此处,心中总不免无限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锦涛兄心志高远,所以关怀总是宏大叙事,家国天下,而我胸无大志,习惯于关心每个人物的悲欢离合,情到悲处,感同深受。
《英雄》既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序幕,也树立了中国历史文化融进电影艺术的里程碑。《英雄》里的艺术,不仅仅在于张曼玉、梁朝伟、李连杰、章子怡、陈道明的精彩演绎,也来自于谭盾的精彩绝伦的背景音乐配置,主题曲《为了苍生》(for the world)堪称经典。更有意境表现在赵国的书法、秦国的箭阵,戈壁的流沙,张曼玉与章子怡对战时舞起的漫天黄叶,还有无名与残剑凌波微步时弹起的一滴水珠……
第一次看《英雄》是在2003年高考之后,欣赏它的宏大场面,精湛功夫;本科看《英雄》,感慨它的儿女情长,配乐之美,以及三重猜测的剧情叠置。今天再一次看《英雄》,却生出几多奇怪的想法,对于剧情多了一些历史政治层面的思考?
1、残剑语飞雪:秦王为什么不能杀?
在今天看来,残剑、飞雪、长空、无名,都是政治上的异议人士。秦灭六国,飞雪乃赵国大将赵震之女,赵震死于秦赵之战,残剑、长空、无名对秦亦有杀亲之仇、亡国之恨。刺秦,成为阻挡秦灭六国,复仇雪恨的极具号召力和革命合法性的举措。共同的敌人,让残剑、飞雪、长空、无名走在了一起,奠定了皆为联盟的首要基础。然而,四个人刺秦的理由又有不同,飞雪、无名是杀亲之仇,长空是侠义之道,残剑则是亡国之恨之余的怒为红颜,不同的际遇与出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和刺秦的最终抉择。
飞雪与残剑代表了异议人士的两个典型派别:激进派和温和派。激进派决心坚定,誓死刺秦,以雪国仇家恨,单纯的以为只要刺死秦王,所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天下即会太平,人民就会安康,甚或是激进派根本没有想过人民和天下,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刺秦,目的单纯,至于刺秦之后则与我无关;而温和派,则念及天下苍生,寄希望于秦王,望其当政之后,善待百姓,温和派的反抗局限于,给当政者以警告和压力,以规训和柔化统治者的“暴力”。
“秦王为什么不能杀”,残剑给了无名写了两个字“天下”。残剑等曾有两次机会刺秦成功,却均告失败,第一次让飞雪与残剑“十年不语”,第二次四位侠士均命归黄泉。革命失败,命运也就是如此,无话可说。然而,残剑给的理由却足以引人深思,“七国连年混战,百姓受苦,唯有秦王才能停止战乱,一统天下;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在天下也不再是仇恨。”残剑深知,杀了秦王,状况不会更好,只会更糟;秦王不死,百姓苦,秦王死了,百姓更苦。
“停止战乱,一统天下”是《英雄》的核心观点,这包含了中国人对“秩序”的迫切要求,为了免受战乱,我们可以忍受暴君的统治,即使遭受亡国之恨。为了秩序,必须忍受秦王这样“必要的恶”,忍受一个“利维坦”,至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则不再考虑范围。在现代看来,《英雄》更像一部政治宣传片,体现了现代中国人对开明君主制的无限想象……
2、秦王为什么最终还是“忍痛”射死了无名?
无名最终为了“天下”放弃了刺杀秦王,可是秦王最终还是下令射死了“无名”,最终选择了“厚葬”以弥补自己的良心的愧疚。以前以为,秦王杀死无名,是因为顾忌大秦律法与下属官员的压力,不杀无名,则有损大秦威严。此话当然在理,然而从统治的角度来看,无名是绝对不能让他安然无恙走出秦殿的。
现代政治的核心要素,在于将“弥散的暴力”国家化,国家要垄断暴力的使用。像无名这样的武装分子,即使不直接威胁统治,但也代表了一种异己的政治力量存在,对政治当局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必须杀之而心病除。中国政治对于“异己”往往采取零容忍的政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从思想上同化你,就必须从**上消灭你。
所以,即使心存“惜士之情”,念及“不杀之恩”,秦王还是下令杀死了“无名”。无名的死,在中国政治革命历史中,极为正常,正验证了“不成功,则成仁”的至理名言。如果残剑、飞雪不死,也许还是难逃被通缉的命运。长空弃武,表面上说是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实质应为国家不能容忍“暴力的弥散”。
3、残剑为什么必须死于飞雪手下?
革命失败了,飞雪向残剑兴师问罪。在飞雪看来,残剑不但自己行为上背叛革命,而且从思想上瓦解了革命同盟战线,以“天下”之名误导无名,从而贻误革命。激进派把革命的失败必然归结为温和派的“妥协”与“叛变”。温和派和激进派也曾经心心相印,情真意切,可是基于对大势的判断的天壤之异,也免不了形同陌路,由爱生恨。
温和派却始终希望激进派能够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中国人恨叛徒比敌人更多,祈求理解,难度之大,堪比登天。然而,温和派从心理上不属于统治者,他们与激进派的有着血缘之亲,家仇国恨,心心相系。一个人不怕天下人不了解自己,不怕天下人辱骂自己,怕就怕自己爱的人,误解自己,形同陌路,视如仇人。
“你如何才信?”,这是残剑最想向飞雪解答的。残剑的死,仅仅是为了让飞雪意识到自己的无辜,悲情的死去才能换来从前的信任,也只有死,飞雪才能懂自己。苟活着,就证明有自己的利益,死了,就代表着不贪图任何东西,死了,一切都不言自明。让另一个人明白自己,比登天难。中国有句话,所谓“不死,不足以平民愤”。为了平了飞雪的那份恨,残剑必须死,并且必须要死在飞雪剑下。中国还有句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国人向来没有对“死亡”意义的思考,杀身取义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活着比什么都好。可见,残剑从心中深刻的明白,飞雪心中的那份恨,恨太深,也只能由鲜血来洗刷了。死,是一种解释。残剑说,“这样你就信了”。
4、飞雪为什么骂残剑:“你只知道天下”?
按照中国历史的书写方式,个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值一提,是一朵浪花,亦或是一滴水珠。“天下”在飞雪看来是个虚无的概念,什么是天下呢?天下难道不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吗?个体的仇恨难道不应该伸张吗?对于赵国而言,赵国就是她的“天下”,她的父亲就是她的“天下”。
以“天下”的名义,牺牲了多少苍生百姓。连年战争,生灵涂炭。退一步说,为什么为了“天下”就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诉求?为了“天下”为什么就能容忍一个“暴君”?为了天下,就能灭掉别人的国家吗?谁赋予了你以暴力来统一天下的权利呢?
残剑的“天下观”与飞雪的“天下观”有天壤之别。“你只知道天下?”,一句话道出了飞雪的极大地疑惑与不解。在历史的大潮中,普通个体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到底有无存在的意义。个体的仇恨难道不应该伸张吗?对于赵国而言,赵国就是她的“天下”,她的父亲就是她的“天下”。
现代政治的核心要素,在于将“弥散的暴力”国家化,国家要垄断暴力的使用。像无名这样的武装分子,即使不直接威胁统治,但也代表了一种异己的政治力量存在,对政治当局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必须杀之而心病除。中国政治对于“异己”往往采取零容忍的政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从思想上同化你,就必须从**上消灭你。
所以,即使心存“惜士之情”,念及“不杀之恩”,秦王还是下令杀死了“无名”。无名的死,在中国政治革命历史中,极为正常,正验证了“不成功,则成仁”的至理名言。如果残剑、飞雪不死,也许还是难逃被通缉的命运。长空弃武,表面上说是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实质应为国家不能容忍“暴力的弥散”。
3、残剑为什么必须死于飞雪手下?
革命失败了,飞雪向残剑兴师问罪。在飞雪看来,残剑不但自己行为上背叛革命,而且从思想上瓦解了革命同盟战线,以“天下”之名误导无名,从而贻误革命。激进派把革命的失败必然归结为温和派的“妥协”与“叛变”。温和派和激进派也曾经心心相印,情真意切,可是基于对大势的判断的天壤之异,也免不了形同陌路,由爱生恨。
温和派却始终希望激进派能够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中国人恨叛徒比敌人更多,祈求理解,难度之大,堪比登天。然而,温和派从心理上不属于统治者,他们与激进派的有着血缘之亲,家仇国恨,心心相系。一个人不怕天下人不了解自己,不怕天下人辱骂自己,怕就怕自己爱的人,误解自己,形同陌路,视如仇人。
“你如何才信?”,这是残剑最想向飞雪解答的。残剑的死,仅仅是为了让飞雪意识到自己的无辜,悲情的死去才能换来从前的信任,也只有死,飞雪才能懂自己。苟活着,就证明有自己的利益,死了,就代表着不贪图任何东西,死了,一切都不言自明。让另一个人明白自己,比登天难。中国有句话,所谓“不死,不足以平民愤”。为了平了飞雪的那份恨,残剑必须死,并且必须要死在飞雪剑下。中国还有句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国人向来没有对“死亡”意义的思考,杀身取义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活着比什么都好。可见,残剑从心中深刻的明白,飞雪心中的那份恨,恨太深,也只能由鲜血来洗刷了。死,是一种解释。残剑说,“这样你就信了”。
4、飞雪为什么骂残剑:“你只知道天下”?
按照中国历史的书写方式,个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值一提,是一朵浪花,亦或是一滴水珠。“天下”在飞雪看来是个虚无的概念,什么是天下呢?天下难道不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吗?个体的仇恨难道不应该伸张吗?对于赵国而言,赵国就是她的“天下”,她的父亲就是她的“天下”。
以“天下”的名义,牺牲了多少苍生百姓。连年战争,生灵涂炭。退一步说,为什么为了“天下”就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诉求?为了“天下”为什么就能容忍一个“暴君”?为了天下,就能灭掉别人的国家吗?谁赋予了你以暴力来统一天下的权利呢?
残剑的“天下观”与飞雪的“天下观”有天壤之别。“你只知道天下?”,一句话道出了飞雪的极大地疑惑与不解。在历史的大潮中,普通个体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到底有无存在的意义。个体的仇恨难道不应该伸张吗?对于赵国而言,赵国就是她的“天下”,她的父亲就是她的“天下”。现代政治的核心要素,在于将“弥散的暴力”国家化,国家要垄断暴力的使用。像无名这样的武装分子,即使不直接威胁统治,但也代表了一种异己的政治力量存在,对政治当局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必须杀之而心病除。中国政治对于“异己”往往采取零容忍的政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从思想上同化你,就必须从**上消灭你。
所以,即使心存“惜士之情”,念及“不杀之恩”,秦王还是下令杀死了“无名”。无名的死,在中国政治革命历史中,极为正常,正验证了“不成功,则成仁”的至理名言。如果残剑、飞雪不死,也许还是难逃被通缉的命运。长空弃武,表面上说是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实质应为国家不能容忍“暴力的弥散”。
3、残剑为什么必须死于飞雪手下?
革命失败了,飞雪向残剑兴师问罪。在飞雪看来,残剑不但自己行为上背叛革命,而且从思想上瓦解了革命同盟战线,以“天下”之名误导无名,从而贻误革命。激进派把革命的失败必然归结为温和派的“妥协”与“叛变”。温和派和激进派也曾经心心相印,情真意切,可是基于对大势的判断的天壤之异,也免不了形同陌路,由爱生恨。
温和派却始终希望激进派能够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中国人恨叛徒比敌人更多,祈求理解,难度之大,堪比登天。然而,温和派从心理上不属于统治者,他们与激进派的有着血缘之亲,家仇国恨,心心相系。一个人不怕天下人不了解自己,不怕天下人辱骂自己,怕就怕自己爱的人,误解自己,形同陌路,视如仇人。
温和派却始终希望激进派能够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中国人恨叛徒比敌人更多,祈求理解,难度之大,堪比登天。然而,温和派从心理上不属于统治者,他们与激进派的有着血缘之亲,家仇国恨,心心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