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 双季稻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古代农家日常》最新章节!
郭白以前跟父亲来庄子,心思根本不在农事上,所以对于以前的耕作完全不了解。这会子他听完庄头的叙述,眉头不由紧紧皱了起来:“你是说,咱们以前的稻子都是只种一季?”
庄头听了这问话,不由好笑,耐心地解释:“可不就种一季?天时如此。要是稻谷收割之后再种下去,天气冷了,禾苗根本长不起来。”
郭白皱着眉头,将书翻到了自己所看的那一处,指着道:“这里明明说他的家乡,稻谷是种两季的。这虽是话本,但作者也不是胡诌的。你听听:汉朝的杨孚在一本叫《异物志》里面说,‘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一岁再种,就是一年种两季的意思。虽说这是南方,交趾应该是很南的地方。但书里还引用了西晋时左思写的《吴都赋》里的句子:‘国税再熟之稻’。这里的吴都,指的可是咱们这个地方。”
庄头就是个纯粹的庄稼汉,只是因为能力不错,种田也有一手,这才被郭家家主提为庄头。
不识字的人,对于读书人有天然的崇拜。这会子听郭白说都是书上说的,而且还不止一本书上提过可以一年种两季,他便犹豫起来,问道:“书上真这么说?可老汉我没听人说咱们这里的稻谷一年可以种两季啊。要不,这事您跟老爷商量商量?如果老爷也觉得可行,明年咱们就试着拿几亩田来种两季?”
郭白也知道家里大部分的收益靠的都是田里的出息。一旦田里欠收,家中收益就少了大半。他也不敢真相信了这书里的话,拿自家的田地来开玩笑。
他点了点头,道:“行,我回去跟老爷商议一下。”说着便起身,有些丧气的垂着脑袋离开。
庄头见他兴致勃勃地来,垂头丧气地离开,心里便有些思量。
他虽是个庄稼汉子,但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眼见得老爷老了,郭白少爷作为郭家独子,接管家中庶务是顺理成章的事。郭老爷喜欢农事,所以有了钱就买地屯田。随着郭家的田地越来越多,庄子上的人也越来越多,庄头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要是家业交到了郭白少爷手里,郭白少爷眼见得对农事不感兴趣,倒更喜欢在城里开铺子做买卖,庄头就担心以后郭家的重头往城里转移。
他老了,做不做庄头,权力大不大倒也无所谓,可庄子上这么多嘴要吃饭,大家的日子就难过了。虽说也可以去佃别家的田地来种,可想遇上一个厚道的东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他更希望郭白少爷能保持对农事的兴趣。
他叫住郭白:“少爷,您那里去跟老爷商量商量,我这里也跟人打听打听。要是有了消息,小人就托人告诉您。”
“行吧。”郭白点点头,抬脚上了马车。
回到家里,郭白满怀希望地把话本拿给父亲看。刚开始郭老爷一看是个话本,还没看呢,就对书上讲的东西嗤之以鼻。不过他跟庄头是一样的心思,难得看郭白对农事产生点兴趣,便勉为其难的接过话本看了起来。
待看到上面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时,他也犹豫起来,疑惑道:“真有此事?只是我怎么一直没听说?”
他放下书本:“别急,我明儿个去你舅爷家问问他看。”
郭白疑惑:“舅爷怎么会知道农事?”
他那位舅爷,倒是个举人,读书写字的事他在行,但一向不管家中庶务,估计连稻谷和麦子都分不清呢,哪里知道如何种地。
“他虽不知农事,但他那里书多,我让他帮我找找,看看是不是有《吴都赋》这首诗,诗上是不是真这么写的。”
郭白点点头,拿起书,硬塞到父亲手里:“这话本很好看,讲的就是主人公种田的故事,爹您一定喜欢看的,不妨看看。”
郭老爷虽对话本没兴趣,但儿子一片孝心,他便将书接了过来,道:“好好,爹一定看。”
郭白走后,郭老爷本打算随便翻翻书,等儿子问起也好应付一下的,谁知这本书虽不失文采,用词却又直白,情节紧凑,十分的吸引人,一下子他就看进去了。等他把整本书看完,天色早已黑了,下人掌了灯来,妻子已催他吃饭两次了。
他放下书本,站起来就往外走。
“你去哪儿?这饭菜都热了两遍了,你到底吃不吃?”郭太太连忙冲着他的背影问道。
“我去找儿子。”郭老爷头也不回地出了门,直奔郭白的院子而去。
“哎,你等等,你不能去他那儿,你要见儿子,让人去唤他。”郭太太连忙叫人拉住郭老爷。
郭老爷这才想起,儿子成亲了,儿媳妇在屋里呢,他这样闯进去,可不合规矩。
他吩咐下人道:“去,把少爷叫来。”这才慢悠悠地转身,回屋里去吃饭。
正吃着,郭白来了,一脸笑意地问道:“爹,您找我?”
郭老爷一看到郭白那笑容就来气,指着他道:“你是不是故意的?拿书吊着你爹呢。赶紧的,把余下的书册都拿来,我吃过饭要看。”
郭白见自家老爹看话本看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这会子又火烧火燎地去寻他,他就知道老爹这是看上瘾了,想看第二册呢。
他将手一摊:“第二册没有,书铺的人说,作者还没写出来呢。”
郭老爷一口饭就噎在了喉咙里。
好不容易把饭咽了下去,他道:“让人去书铺里守着,一印出来马上买。”
“好好好,您老吩咐,儿子一定照办。”郭白正有此意,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他喜欢的书得到了老爹的认同,两人对话本的渴求一致,这让他心里好不得意。
这一夜,郭家父子俩都没睡好。第二天一早郭老爷就去了自己舅舅家,让老舅舅帮自己查一查那首诗。
郭舅舅虽没考中进士,但杂书却看的不少,家里更是有一座藏书楼,藏了不少书。郭老爷提起那首诗,他倒是有些印象,指挥儿子从高高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开来看了一会儿,递给外甥:“还真有。”
郭白以前跟父亲来庄子,心思根本不在农事上,所以对于以前的耕作完全不了解。这会子他听完庄头的叙述,眉头不由紧紧皱了起来:“你是说,咱们以前的稻子都是只种一季?”
庄头听了这问话,不由好笑,耐心地解释:“可不就种一季?天时如此。要是稻谷收割之后再种下去,天气冷了,禾苗根本长不起来。”
郭白皱着眉头,将书翻到了自己所看的那一处,指着道:“这里明明说他的家乡,稻谷是种两季的。这虽是话本,但作者也不是胡诌的。你听听:汉朝的杨孚在一本叫《异物志》里面说,‘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一岁再种,就是一年种两季的意思。虽说这是南方,交趾应该是很南的地方。但书里还引用了西晋时左思写的《吴都赋》里的句子:‘国税再熟之稻’。这里的吴都,指的可是咱们这个地方。”
庄头就是个纯粹的庄稼汉,只是因为能力不错,种田也有一手,这才被郭家家主提为庄头。
不识字的人,对于读书人有天然的崇拜。这会子听郭白说都是书上说的,而且还不止一本书上提过可以一年种两季,他便犹豫起来,问道:“书上真这么说?可老汉我没听人说咱们这里的稻谷一年可以种两季啊。要不,这事您跟老爷商量商量?如果老爷也觉得可行,明年咱们就试着拿几亩田来种两季?”
郭白也知道家里大部分的收益靠的都是田里的出息。一旦田里欠收,家中收益就少了大半。他也不敢真相信了这书里的话,拿自家的田地来开玩笑。
他点了点头,道:“行,我回去跟老爷商议一下。”说着便起身,有些丧气的垂着脑袋离开。
庄头见他兴致勃勃地来,垂头丧气地离开,心里便有些思量。
他虽是个庄稼汉子,但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眼见得老爷老了,郭白少爷作为郭家独子,接管家中庶务是顺理成章的事。郭老爷喜欢农事,所以有了钱就买地屯田。随着郭家的田地越来越多,庄子上的人也越来越多,庄头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要是家业交到了郭白少爷手里,郭白少爷眼见得对农事不感兴趣,倒更喜欢在城里开铺子做买卖,庄头就担心以后郭家的重头往城里转移。
他老了,做不做庄头,权力大不大倒也无所谓,可庄子上这么多嘴要吃饭,大家的日子就难过了。虽说也可以去佃别家的田地来种,可想遇上一个厚道的东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他更希望郭白少爷能保持对农事的兴趣。
他叫住郭白:“少爷,您那里去跟老爷商量商量,我这里也跟人打听打听。要是有了消息,小人就托人告诉您。”
“行吧。”郭白点点头,抬脚上了马车。
回到家里,郭白满怀希望地把话本拿给父亲看。刚开始郭老爷一看是个话本,还没看呢,就对书上讲的东西嗤之以鼻。不过他跟庄头是一样的心思,难得看郭白对农事产生点兴趣,便勉为其难的接过话本看了起来。
待看到上面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时,他也犹豫起来,疑惑道:“真有此事?只是我怎么一直没听说?”
他放下书本:“别急,我明儿个去你舅爷家问问他看。”
郭白疑惑:“舅爷怎么会知道农事?”
他那位舅爷,倒是个举人,读书写字的事他在行,但一向不管家中庶务,估计连稻谷和麦子都分不清呢,哪里知道如何种地。
“他虽不知农事,但他那里书多,我让他帮我找找,看看是不是有《吴都赋》这首诗,诗上是不是真这么写的。”
郭白点点头,拿起书,硬塞到父亲手里:“这话本很好看,讲的就是主人公种田的故事,爹您一定喜欢看的,不妨看看。”
郭老爷虽对话本没兴趣,但儿子一片孝心,他便将书接了过来,道:“好好,爹一定看。”
郭白走后,郭老爷本打算随便翻翻书,等儿子问起也好应付一下的,谁知这本书虽不失文采,用词却又直白,情节紧凑,十分的吸引人,一下子他就看进去了。等他把整本书看完,天色早已黑了,下人掌了灯来,妻子已催他吃饭两次了。
他放下书本,站起来就往外走。
“你去哪儿?这饭菜都热了两遍了,你到底吃不吃?”郭太太连忙冲着他的背影问道。
“我去找儿子。”郭老爷头也不回地出了门,直奔郭白的院子而去。
“哎,你等等,你不能去他那儿,你要见儿子,让人去唤他。”郭太太连忙叫人拉住郭老爷。
郭老爷这才想起,儿子成亲了,儿媳妇在屋里呢,他这样闯进去,可不合规矩。
他吩咐下人道:“去,把少爷叫来。”这才慢悠悠地转身,回屋里去吃饭。
正吃着,郭白来了,一脸笑意地问道:“爹,您找我?”
郭老爷一看到郭白那笑容就来气,指着他道:“你是不是故意的?拿书吊着你爹呢。赶紧的,把余下的书册都拿来,我吃过饭要看。”
郭白见自家老爹看话本看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这会子又火烧火燎地去寻他,他就知道老爹这是看上瘾了,想看第二册呢。
他将手一摊:“第二册没有,书铺的人说,作者还没写出来呢。”
郭老爷一口饭就噎在了喉咙里。
好不容易把饭咽了下去,他道:“让人去书铺里守着,一印出来马上买。”
“好好好,您老吩咐,儿子一定照办。”郭白正有此意,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他喜欢的书得到了老爹的认同,两人对话本的渴求一致,这让他心里好不得意。
这一夜,郭家父子俩都没睡好。第二天一早郭老爷就去了自己舅舅家,让老舅舅帮自己查一查那首诗。
郭舅舅虽没考中进士,但杂书却看的不少,家里更是有一座藏书楼,藏了不少书。郭老爷提起那首诗,他倒是有些印象,指挥儿子从高高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开来看了一会儿,递给外甥:“还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