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0章渡河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北雄》最新章节!
大唐元贞六年八月初,攻打高句丽的战事开始了。
大唐立国之后,先后平定了萧铣,窦建德两个割据势力,王世恽,杜伏威主动来降。
这中间又夹杂着,突厥西方汗阿史那求罗率军南侵,吐蕃人来犯,平定西北部族以及各处残余势力的骚乱等等的平乱战事。
与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会盟之后,大唐派兵灭掉了百济,新罗称臣,接着又灭掉了倭国,南海大都督李道宗领兵平定了林邑,李靖,王泽派兵平定了岭南等等。
而今年,阿史那大奈,阿史那同俄,吴通,陈礼等人又率军在高原上灭掉了吐蕃。
可以说,大唐开国之初的这些年是一刻也没有闲着,几乎每年都有战事发生,文治武功并进,才让大唐内外渐渐安稳了下来。
到了这一年的秋末冬初时节,大唐终于向高句丽这个世仇射出了复仇之箭。
另外一个时空当中,大唐攻打高句丽时,史册上描绘一副众志成城的画面,天下府兵人家,尽都愿意跟随皇帝去辽东立功。
这里面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估计是李二郎想比照一下杨二郎,顺便把自己弄的更英明神武一些,你看看你打高句丽时弄的天下沸腾,俺起兵时又是怎样一番场景?
谁更得民心是不是也就一目了然了?
到了李破这里,国中并没有大肆宣扬,也就不可能那样的盛况,其实就算宣扬开来,也不一定能让那么多人情愿到辽东效力。
不过来到辽东半岛上的唐军将士,为了激励众军士气,将此战当做复仇之战那是理所当然之事。
军中无论领兵将领还是下面的唐军士卒,每一个人在开战之前都知道,前朝屡次攻伐高句丽,数十万人喋血疆场。
虽然那都是前朝之事,但死在辽东的人太多了,从文皇帝杨坚到杨广三征辽东,三四十年之间,近百万众殁于辽东,这还不算征用的民夫的死伤
时间隔的不远,大家的家乡父老兄弟多有死难之人,加上军官们的刻意灌输,于是也就有了此仇不报,枉为人也的想法。
复仇之心一起,本就是百战之军,立时便是杀气纵横。
唐军现在就像是一头张牙舞爪的野兽,每时每刻它的危险性都在上升当中。
军中请战之声已是不绝于耳,这无疑是士气高涨的表现,此时唐军中的将领们也都是久经战阵之人,军中士卒大多也大多经历了隋末战乱。
加上这两年大唐整军经武,严明军律赏罚等事。
所以说这是一把磨的越来越光亮锋利的战刀,时刻散发着不详的气息
大唐元贞六年七月末,户部侍郎张公瑾风尘仆仆的来到了军中,他将接管大军的后勤诸事。
随他一道前来的还有洛阳长史魏征,督察寺丞高季辅,兵部郎中赵光世,他们将掌管军法等事。
另外就是兵部郎中刘朝宗,他代表的自然是兵部军情司。
这些人的到来,显得有些仓促和突然,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就能体会到朝廷对此战展现出了志在必得之心。
同时军中的将领们也能感觉的到,朝廷对远征大军加强了约束。
这在之前的一些战事当中是没有发生过的,皇帝对军前将领极为信任,甚至可以说是放纵。
只是这一次有了些不同
李靖等人对此心里多少都有些犯嘀咕,但大事当前,众人已经顾不上讨论朝廷的风向,就比如兵部的方略到了军前,总会被改的面目全非一样。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起来还得看军前将领们的
大唐元贞六年八月初三,早已战云密布的半岛之上,响起了唐军进攻的号角。
先行动的是杜伏威所率领的水军。
聚集于浿水入海口的唐军舰船浩浩荡荡涌入了浿水河道。
其实在这之前,大唐水军早已将浿水变成了自家的地盘,高句丽的水军在河面上根本无法跟唐军水军抗衡。
高句丽人也没打算跟唐军在水面上较量一番,他们在七月中旬的时候,眼见唐军大军在对岸聚集,水军在河道之上连番挑衅。
高句丽人无奈之下,为免唐军俘获己方战船,于是干脆焚烧掉了大部分的船只和所有码头,整个把河道让给了唐军。
唐军战船就此在水面上畅通无阻,在七月后半段,水军朔流而上,甚至已经去到了浿水上游的狼林山峡谷地区逡巡,甚至在一些河道狭窄处,还被高句丽人埋伏了几次。
这些小规模的厮杀,对将要到来的战事并无多少影响,连餐前甜点都算不上。
在浿水北岸的山川旷野之中,唐军先期过河的探骑和高句丽人的交锋也早已开始,这些都可以说是大战爆发之前的前奏。
到了八月,对于控制了整个浿水河道,后勤体系完备,战略战术制定完毕,大军各部尽都到达指定位置的唐军来说,发动战争的先期条件已经成熟。
战火一旦燃起,便很难熄灭下来,尤其是像这样规模的国战,进入到实操阶段,就几乎没有人能再阻挡住战争的脚步。
大唐水军大举进入浿水河道的那一刻开始,便也象征着大唐和高句丽两国的战争正式爆发了。
因为岸边没有高句丽人的阻挡,密密麻麻的唐军战船毫无顾忌的铺满了浿水入海之处的河道,并快速向前蔓延开来。
浿水南岸的唐军从清晨开始列阵,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左骁卫大将军开国陈圆,率左御卫将军裴行俨等人,领兵四万,先期渡河。
河道之上,大唐水军大小船只近万艘,逆流而上,像一片渐渐扩散开来的乌云,将河道遮住,从岸边看去,真可谓是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卷起的却是大军征战特有的肃杀之气,让这秋末冬初的河风都又冰寒了几分。
时值正午,等候在岸边的唐军各部就地休息,于是岸边各处升起了缕缕炊烟,唐军将士们眼巴巴的瞅着河上的船队不住在眼前行过。
这是个能让人一生都无法忘怀的场景,就像当年百万大军争渡辽水一样,多年之后,依旧在李破等人的脑海中清晰如昨日。
太阳从头顶渐渐西移。
过去了不知多少船只,终于大群的小船停留在了水面上。
匠作少监刘庆则等人率领大军中的匠工早已在岸边等候多时,他们指挥着河道上的船只陆续靠岸,并随即拿锁链将靠拢的船只连在一处,向对岸快速延伸开去。
为了增加效率,甚至已经有人渡河到了对岸,从北岸也如此操作,不用一个时辰,两边便在河中汇合。
早已准备好的兵卒立即拿着木板铺在连好的船只之上,形成了两条能够容大军通过的浮桥。
这是大唐国力的一种展现,就像当年前隋征伐辽东时在辽水上建造浮桥是一个道理,以当世这个时间段来说,在世界范围之内,能够展现出这种能力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这是工业力量的体现,虽然跟后来比起来不值一提,但在当世却是无人能及。
看似简单,就是把船连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就行了,实际上,首先你要有足够使用作为浮桥的船只,除了大唐,哪还有人能够拥有那么多的海船?除了大唐,又有谁能随时就地取材,造出那么多的船来制作浮桥?
再有就是对水情的测算,如何让浮桥稳定的浮于河上等等,都需要一定的工艺积累,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来了,就能把浮桥造出来的。
不然当年宇文恺也不会因造浮桥不利而受到贬斥
造桥时短了几十米,竟然让渡河的大军没法上岸,就那么尴尬的拥堵在了河上,你能想象这个场景有多可笑吗?
李靖骑马立于岸边高处,江面和岸边的情形一览无余,眼见浮桥成型,李靖已然有些枯瘦的脸上露出了些笑意,心说好在没有短上一截。
刘庆则派人来报,浮桥已然搭建完毕。
李靖随即吩咐道:“传令给陈将军,让他们尽快渡河。”
随着悠长的号角声响起,左御卫将军裴行俨的将旗摔先前移,很快便踏上了浮桥,浿水河道并不怎么宽阔,裴行俨的将旗很快便去到了对岸。
两条浮桥之上,四万军兵随即陆续通过浮桥,大约一个多时辰之后,四万唐军已然渡过浿水。
陈圆率领的这四万大军作为唐军的前锋所部,除了要护住滩头之外,还要配合刘庆则等人在岸边建立几处营寨。
之后那里会成为大军中军,粮草辎重大部分也会暂时摆放于此,与其说是修建营寨,不如说是建城。
比如说随着四万唐军渡过浿水,之后就是一队队的倭人,百济人,还有新罗人通过浮桥去到对岸,他们才是建造营寨的主力。
就像是当年随军去往辽东的民夫,苦活累活都是他们的,战事胶着之时,还可以当做炮灰来使用。
大军征募了百济人和新罗人有七八万人左右,倭人则有两三万人,这一战要是败了,大唐肯定会很痛苦,但对于百济和新罗人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
大唐元贞六年八月初,攻打高句丽的战事开始了。
大唐立国之后,先后平定了萧铣,窦建德两个割据势力,王世恽,杜伏威主动来降。
这中间又夹杂着,突厥西方汗阿史那求罗率军南侵,吐蕃人来犯,平定西北部族以及各处残余势力的骚乱等等的平乱战事。
与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会盟之后,大唐派兵灭掉了百济,新罗称臣,接着又灭掉了倭国,南海大都督李道宗领兵平定了林邑,李靖,王泽派兵平定了岭南等等。
而今年,阿史那大奈,阿史那同俄,吴通,陈礼等人又率军在高原上灭掉了吐蕃。
可以说,大唐开国之初的这些年是一刻也没有闲着,几乎每年都有战事发生,文治武功并进,才让大唐内外渐渐安稳了下来。
到了这一年的秋末冬初时节,大唐终于向高句丽这个世仇射出了复仇之箭。
另外一个时空当中,大唐攻打高句丽时,史册上描绘一副众志成城的画面,天下府兵人家,尽都愿意跟随皇帝去辽东立功。
这里面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估计是李二郎想比照一下杨二郎,顺便把自己弄的更英明神武一些,你看看你打高句丽时弄的天下沸腾,俺起兵时又是怎样一番场景?
谁更得民心是不是也就一目了然了?
到了李破这里,国中并没有大肆宣扬,也就不可能那样的盛况,其实就算宣扬开来,也不一定能让那么多人情愿到辽东效力。
不过来到辽东半岛上的唐军将士,为了激励众军士气,将此战当做复仇之战那是理所当然之事。
军中无论领兵将领还是下面的唐军士卒,每一个人在开战之前都知道,前朝屡次攻伐高句丽,数十万人喋血疆场。
虽然那都是前朝之事,但死在辽东的人太多了,从文皇帝杨坚到杨广三征辽东,三四十年之间,近百万众殁于辽东,这还不算征用的民夫的死伤
时间隔的不远,大家的家乡父老兄弟多有死难之人,加上军官们的刻意灌输,于是也就有了此仇不报,枉为人也的想法。
复仇之心一起,本就是百战之军,立时便是杀气纵横。
唐军现在就像是一头张牙舞爪的野兽,每时每刻它的危险性都在上升当中。
军中请战之声已是不绝于耳,这无疑是士气高涨的表现,此时唐军中的将领们也都是久经战阵之人,军中士卒大多也大多经历了隋末战乱。
加上这两年大唐整军经武,严明军律赏罚等事。
所以说这是一把磨的越来越光亮锋利的战刀,时刻散发着不详的气息
大唐元贞六年七月末,户部侍郎张公瑾风尘仆仆的来到了军中,他将接管大军的后勤诸事。
随他一道前来的还有洛阳长史魏征,督察寺丞高季辅,兵部郎中赵光世,他们将掌管军法等事。
另外就是兵部郎中刘朝宗,他代表的自然是兵部军情司。
这些人的到来,显得有些仓促和突然,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就能体会到朝廷对此战展现出了志在必得之心。
同时军中的将领们也能感觉的到,朝廷对远征大军加强了约束。
这在之前的一些战事当中是没有发生过的,皇帝对军前将领极为信任,甚至可以说是放纵。
只是这一次有了些不同
李靖等人对此心里多少都有些犯嘀咕,但大事当前,众人已经顾不上讨论朝廷的风向,就比如兵部的方略到了军前,总会被改的面目全非一样。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起来还得看军前将领们的
大唐元贞六年八月初三,早已战云密布的半岛之上,响起了唐军进攻的号角。
先行动的是杜伏威所率领的水军。
聚集于浿水入海口的唐军舰船浩浩荡荡涌入了浿水河道。
其实在这之前,大唐水军早已将浿水变成了自家的地盘,高句丽的水军在河面上根本无法跟唐军水军抗衡。
高句丽人也没打算跟唐军在水面上较量一番,他们在七月中旬的时候,眼见唐军大军在对岸聚集,水军在河道之上连番挑衅。
高句丽人无奈之下,为免唐军俘获己方战船,于是干脆焚烧掉了大部分的船只和所有码头,整个把河道让给了唐军。
唐军战船就此在水面上畅通无阻,在七月后半段,水军朔流而上,甚至已经去到了浿水上游的狼林山峡谷地区逡巡,甚至在一些河道狭窄处,还被高句丽人埋伏了几次。
这些小规模的厮杀,对将要到来的战事并无多少影响,连餐前甜点都算不上。
在浿水北岸的山川旷野之中,唐军先期过河的探骑和高句丽人的交锋也早已开始,这些都可以说是大战爆发之前的前奏。
到了八月,对于控制了整个浿水河道,后勤体系完备,战略战术制定完毕,大军各部尽都到达指定位置的唐军来说,发动战争的先期条件已经成熟。
战火一旦燃起,便很难熄灭下来,尤其是像这样规模的国战,进入到实操阶段,就几乎没有人能再阻挡住战争的脚步。
大唐水军大举进入浿水河道的那一刻开始,便也象征着大唐和高句丽两国的战争正式爆发了。
因为岸边没有高句丽人的阻挡,密密麻麻的唐军战船毫无顾忌的铺满了浿水入海之处的河道,并快速向前蔓延开来。
浿水南岸的唐军从清晨开始列阵,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左骁卫大将军开国陈圆,率左御卫将军裴行俨等人,领兵四万,先期渡河。
河道之上,大唐水军大小船只近万艘,逆流而上,像一片渐渐扩散开来的乌云,将河道遮住,从岸边看去,真可谓是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卷起的却是大军征战特有的肃杀之气,让这秋末冬初的河风都又冰寒了几分。
时值正午,等候在岸边的唐军各部就地休息,于是岸边各处升起了缕缕炊烟,唐军将士们眼巴巴的瞅着河上的船队不住在眼前行过。
这是个能让人一生都无法忘怀的场景,就像当年百万大军争渡辽水一样,多年之后,依旧在李破等人的脑海中清晰如昨日。
太阳从头顶渐渐西移。
过去了不知多少船只,终于大群的小船停留在了水面上。
匠作少监刘庆则等人率领大军中的匠工早已在岸边等候多时,他们指挥着河道上的船只陆续靠岸,并随即拿锁链将靠拢的船只连在一处,向对岸快速延伸开去。
为了增加效率,甚至已经有人渡河到了对岸,从北岸也如此操作,不用一个时辰,两边便在河中汇合。
早已准备好的兵卒立即拿着木板铺在连好的船只之上,形成了两条能够容大军通过的浮桥。
这是大唐国力的一种展现,就像当年前隋征伐辽东时在辽水上建造浮桥是一个道理,以当世这个时间段来说,在世界范围之内,能够展现出这种能力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这是工业力量的体现,虽然跟后来比起来不值一提,但在当世却是无人能及。
看似简单,就是把船连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就行了,实际上,首先你要有足够使用作为浮桥的船只,除了大唐,哪还有人能够拥有那么多的海船?除了大唐,又有谁能随时就地取材,造出那么多的船来制作浮桥?
再有就是对水情的测算,如何让浮桥稳定的浮于河上等等,都需要一定的工艺积累,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来了,就能把浮桥造出来的。
不然当年宇文恺也不会因造浮桥不利而受到贬斥
造桥时短了几十米,竟然让渡河的大军没法上岸,就那么尴尬的拥堵在了河上,你能想象这个场景有多可笑吗?
李靖骑马立于岸边高处,江面和岸边的情形一览无余,眼见浮桥成型,李靖已然有些枯瘦的脸上露出了些笑意,心说好在没有短上一截。
刘庆则派人来报,浮桥已然搭建完毕。
李靖随即吩咐道:“传令给陈将军,让他们尽快渡河。”
随着悠长的号角声响起,左御卫将军裴行俨的将旗摔先前移,很快便踏上了浮桥,浿水河道并不怎么宽阔,裴行俨的将旗很快便去到了对岸。
两条浮桥之上,四万军兵随即陆续通过浮桥,大约一个多时辰之后,四万唐军已然渡过浿水。
陈圆率领的这四万大军作为唐军的前锋所部,除了要护住滩头之外,还要配合刘庆则等人在岸边建立几处营寨。
之后那里会成为大军中军,粮草辎重大部分也会暂时摆放于此,与其说是修建营寨,不如说是建城。
比如说随着四万唐军渡过浿水,之后就是一队队的倭人,百济人,还有新罗人通过浮桥去到对岸,他们才是建造营寨的主力。
就像是当年随军去往辽东的民夫,苦活累活都是他们的,战事胶着之时,还可以当做炮灰来使用。
大军征募了百济人和新罗人有七八万人左右,倭人则有两三万人,这一战要是败了,大唐肯定会很痛苦,但对于百济和新罗人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