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谏臣老了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大唐承包王》最新章节!
言出必行,李宽这些年一直遵循着这个道理,在南山脚下答应了孙伏伽替张亮求情,他没忘记,送走娄师德和杨执柔后,李宽回府便给李世民去了一封奏折。
大意是经过楚王府的调查,张亮并非有谋逆之举,不过楚王府的调查或有不实之处,希望李世民能让大理寺会同刑部仔细查查。而且言明当初侯君集切实做出谋逆之举,您都能宽恕一二,对于张亮又为何不能宽恕呢?当然,少不了一番马屁,称李世民是自古最仁厚的帝王。
实际上,李宽没有派人调查过张亮的情况,他相信孙伏伽不会在这件事上骗自己,至于李世民看过他的奏折后,是否放过张亮,李宽便不太关心了,毕竟他与张亮不熟,他能做的已经做了。
放了张亮固然好,算是结下了一份恩情,若是不放,于楚王府而言也没有任何损失。
或许是觉得李宽说的有理,打算为李宽结下一份武将的恩情;也或许是李世民被那句自古最仁厚的帝王拍的很舒服,还或许是李世民想到了早年的同袍之义,便听取了李宽的建议,让刑部汇通大理寺重查张亮之事。
谋反的罪名倒是没有定下,不过教子无方确实存在,毕竟张亮的义子嚣张跋扈的事情不少,张亮被降爵位了,当然官职也被将了,但好歹从牢里出来了,还留有官身。
对于张亮一家而言,这是最好的结果。
其实仔细想想,张亮谋反本就不成立,刑部尚书无兵权,又怎么做出谋反的举动,诚然张亮之前乃是一卫将军,但区区一卫将军便想在李世民眼皮子底下谋反,推翻李氏王朝,真当李世民是傻子不成?
说到底,张亮被视为谋逆,其实还是因为李世民刚刚经历了李承乾谋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人上报张亮谋反,李世民便认定了这件事。
或者说,李世民不是不知道这是一宗冤案,但到了李世民的地位,他更需要杀鸡儆猴,张亮运气实在不好,被当成了娃样子罢了。
树倒猢狲散,落井下石在最近几年的大唐官场很常见,一朝得势,攀附权贵亦不少;张亮被下狱时,落井下石的人不少,出狱后,虽不及一朝得势,但以往的一些门生故吏还是前来登门拜访了的,自然而然便打听到了情况。
原来是楚王府出力了。
楚王府这般出力,救的不仅仅是张亮一人,而是救了他一家十几口人,如此大恩,又岂能不上门感激,不过张亮今年似乎走霉运,带着家人先是去了楚王府结果却得知楚王不在府上,赶去桃源村,却得知楚王携带妻儿去了长安城。
李宽没在府上,而是带着妻儿去拜访盖文懿。
每次回长安,离开长安,似乎都是匆匆忙忙的,李宽从未仔细的看过长安城,这次进长安城,李宽没来由得想要仔细看看这天下第一城。
李宽站在城门前,仰望着城门,表情凝然,一头乌黑长发被风吹起,几缕青丝零散的覆在了面颊上,看不出李宽到底在想什么,只是给人一种深邃的沧桑感。
“陛下······楚王殿下。”守城的校尉敬礼,华国特有的军礼,看得李哲眉开眼笑。
李宽没任何动作,在城门前站了好几分钟,朝不明所以的校尉和士卒们笑了笑,正打算开口说话,去见一匹战马在烈日下飞奔而来,大吼着大军攻灭薛延陀,可汗多弥被斩。大军出征西突厥,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自请以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赔罪。
去年,西突厥可汗乙毗射匮向大唐求婚,被李世民所拒绝,便联合薛延陀侵犯边境,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大唐铁骑所向披靡,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便完全覆灭了苟延残喘的薛延陀。
红翎急使入长安,叫喊声已经引不起百姓的围观了,比起早些年大唐铁骑覆灭东突厥时的场景简直天差地别,随意的叫喊两声,百姓们便继续干着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些年大唐铁骑战无不胜,一场战争的胜利不奇怪,若是哪一天传来战败的消息那才稀奇,大唐现在不会吃败仗。
哪怕去年陛下亲征高句丽,虽未将高句丽灭国,却也让高句丽俯首称臣,或许哪一天将高句丽完全收纳于大唐版图,才会有全城欢腾的场景,毕竟那是陛下亲征都未能覆灭的存在。
见到城中的情景,李宽笑了笑,这才是一个大国,一个位于世界之巅的大国该有的样子,对待一场小胜平静以待。
赶往盖文懿府上,就见着一个中年人安安静静的站在大门前,见到李宽一行人下来,连忙招呼着仆从开中门。
李宽早先派人送上拜帖时,便说过是学生拜望夫子,开中门显然是不合适的,不过李宽倒也没多说什么,身份地位的问题,他早已习惯了,也习惯了别人借用下的他的声势。
若是当年秘书省小学的其他夫子,李宽会说上两句,但是盖文懿府上,借用也就借用了。
与盖家小子交谈了几句,进门却见老夫子手持戒尺,吹胡子瞪眼的教训着一个小年轻,瞧见李宽一家进门,盖文懿就说了一句,来了,随便坐,就当自己家。
总觉得眼前的小年轻有些熟悉,受教训的时候还与李哲眨眼睛,看得出与李哲挺熟悉,李宽便做了回好人,笑道:“夫子,这是您的嫡传弟子?哪家的小子能有此福气?”
盖文懿的情况,李宽回长安之后打听过,老先生在国子监教学,而国子监今日正好休沐,与老先生不像的小年轻自然不会是盖家人,能在老先生府上必然是嫡传弟子之类的人。
李宽也没猜错,只听老先生教训道:“今日回去之后抄写《大学》一遍,今日暂且饶过你小子了。”
教训完了弟子,老先生叹道:“早些年没能收到一个合适的弟子,家中小子一心官场无心治学,老了老了,才想到收个弟子,将老夫这门学问传下去,正好高平王家的小子不错,便收为了弟子。”
老先生不是老了才想到收嫡传弟子,而是早些年遇见的人入不得老先生的眼,毕竟有李宽这个珠玉在前,很难有人能入得了老先生的眼。
这点,盖家人最清楚,老先生的后辈们也不是没想过一心治学,但跟随父亲治学时,父亲总提起当年的楚王殿下,说自己如何如何的蠢笨,哪还有心思治学,还不如为官好。
这些李宽不清楚,他现在很疑惑,高平王家的小子,不就是李道立家吗?李道立家里还有他不认识的人?
不过仔细一想,自己似乎并不清楚李道立家里的情况,也就释然了。
当然,也就不奇怪儿子认识李道立家的小子,毕竟儿子这些年一直打理着大唐的产业,与李道立家中多有交集,两人熟识很正常,只是没想到李道立一个经营青楼楚馆的人竟然会生一个一心治学的儿子。
“小弟拜见二哥二嫂。”
这一行礼倒是把李宽夫妻弄的异常尴尬,谁曾想到会见到亲戚,而且还是不知道人家的名字。
发现自己父王和母妃的尴尬,李哲笑道:“父王,母妃,他叫李景秀,是不是很像一个女儿家的名字?”
“什么他,没点规矩,你当城叔叔。”苏媚儿教训道。
对于辈分的问题,李哲很无奈,正打算开口,却见李宽解下腰间的玉珏,递给李景秀笑道:“锦秀,二哥也没个准备,这块玉珏你收着。”
“谢过二哥二嫂。”
“真是一个恭谦守礼的好孩子。”李宽夸赞了一句,望着盖文懿笑道:“夫子收了一个好弟子啊。”
听到李宽这句话,李哲不由得撇了撇嘴角,六七岁就知道带着他逛青楼楚馆的小子,也能说是恭谦守礼的好孩子?
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李哲与李景秀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见李景秀给自己使眼色,李哲给盖文懿行了礼,问候了几句,便急不可耐的问着自己父母能不能去玩。
对于这点,李宽自是欣然答应,说到底儿子的年纪也不大,该玩的时候便应该玩一玩,李宽并不希望儿子太过老成。
午间,与老先生喝了不少酒,老先生醉了之后,怒气冲冲的一个劲的说让徐文远捡了一个大便宜,到最后又说徐文远的弟子让他捡去了一半,又不由得笑了。
被府中晚辈扶着进房休息时,老先生像似酒醒了一般,看着李宽叹道:“朝堂那地方其实不适合你小子,你小子若是能专心治学,开学立说,立地成圣亦非难事。”
老先生这话或许有些大了,但老先生一直都是那么认为的,认为李宽的身份其实是一个拖累,在老先生心里,哪怕李宽将来成为一代明君,终究比不上文名流传千古。
看得出,老先生从来都是一个专心治学的学问人。
李宽躬身答谢,目送着老先生被家中晚辈扶着进了屋子。
事后与盖家后辈聊了很久,大多时候都是在听,偶尔说两句歉意的话,实在是听到盖家后辈说老先生对自己如何如何看重,李宽有些愧疚。
明明与盖文懿交流不算多,但他还是觉得自己似乎辜负了一个治学严谨的老师的期望。
从盖府出来,已经到了傍晚,万年不变的净街鼓却未响起,街头巷子之中游走着行人,官员老爷们下班回府后,似乎希望上了落日,让仆从挑着灯笼在街头散步消食。
一盏茶的时间,李宽便遇见了不少人打招呼。
通常打招呼的人,李宽点点头就算了事,但眼前这个老头儿打招呼,还真不敢点点头便离去,因为眼前的这个人是魏征。
魏征穿着一身粗布麻衣,不时咳嗽两声,早已没了当年那意气风发的样子,他已经很老了。
“楚王殿下,可否陪老夫转一转?”
李宽点点头。
魏征似乎最近两年都在长安城打转,对周围的环境很熟悉,一边走一边叹道:“早些年长安城可没如今这么繁华,也就只有东西两市,现如今各坊都兴起了从商之人,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全赖殿下之功。当年楚王府倡导发展商业时,老夫还曾力荐劝阻,现在看来是老夫错了啊。”
说真的,魏征说的这些,李宽根本不知道,就像发展商业这个问题,李宽一直是顺其自然,从未倡导过,不过魏征这么说,李宽也懒得解释。
李宽不说话,魏征也不介意,自说自话道:“最近些年,老夫时常在想,当年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若是当年能预想到现如今的繁华,老夫当年哪怕已死直谏,也不会让陛下将殿下贬谪到闽州,若是有殿下在长安,或许大唐将愈发繁华。
这些年一直谨守着自古传下来的规矩,但到临老时,才发现规矩这东西不是万年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规矩在变化,我们这些老家伙跟不上了······”
魏征说了很多,李宽也听明白了一件事,魏征老了,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家里的儿子不成器,希望楚王府能照看一二。
堂堂魏人镜,为了后代,言语中竟然充斥给像一个晚辈乞求的意思,要知道魏征是什么人啊,那是连李世民都敢指着鼻子骂的人啊。
李宽有些感慨,“您老还健壮,您老家中四子亦是人中龙凤,何至于您老担忧,您老为大唐付出了一生心血,大唐不会忘,陛下也不会忘。”
魏征点点头,有李宽这句话他便放心了,作为在乱世中崛起的老人,贞观朝仅剩的几位心腹之一,不用李世民言明,魏征也知道李世民的想法。
而作为当年李建成的心腹,魏征比其他人更了解李世民的果决,别看朝中百官跳得欢,楚王一系偃旗息鼓,但最后那个位置,魏征很确定是李世民留给楚王府的,不管楚王愿不愿意接下,他相信当今陛下是有本事让楚王心甘情愿接下那个位置的。
不过谏臣到底是谏臣,在得到李宽的那句话之后,魏征便带着李宽到了一间名为倚翠阁的地方。
没进门,李宽就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心想文人风流果然不假,就连堂堂魏征也不能免俗,都老的不成样子了,还来这种地方。
魏征没有进门,站在门前怒道:“多少人因为这地方,一夜之间家破人亡,还请楚王殿下尽早处理此事,明日上朝老夫便会参上一本。”说完,也不管李宽,带着老仆匆匆而去,仿佛在此地多站一分钟都污了他的眼睛。
言出必行,李宽这些年一直遵循着这个道理,在南山脚下答应了孙伏伽替张亮求情,他没忘记,送走娄师德和杨执柔后,李宽回府便给李世民去了一封奏折。
大意是经过楚王府的调查,张亮并非有谋逆之举,不过楚王府的调查或有不实之处,希望李世民能让大理寺会同刑部仔细查查。而且言明当初侯君集切实做出谋逆之举,您都能宽恕一二,对于张亮又为何不能宽恕呢?当然,少不了一番马屁,称李世民是自古最仁厚的帝王。
实际上,李宽没有派人调查过张亮的情况,他相信孙伏伽不会在这件事上骗自己,至于李世民看过他的奏折后,是否放过张亮,李宽便不太关心了,毕竟他与张亮不熟,他能做的已经做了。
放了张亮固然好,算是结下了一份恩情,若是不放,于楚王府而言也没有任何损失。
或许是觉得李宽说的有理,打算为李宽结下一份武将的恩情;也或许是李世民被那句自古最仁厚的帝王拍的很舒服,还或许是李世民想到了早年的同袍之义,便听取了李宽的建议,让刑部汇通大理寺重查张亮之事。
谋反的罪名倒是没有定下,不过教子无方确实存在,毕竟张亮的义子嚣张跋扈的事情不少,张亮被降爵位了,当然官职也被将了,但好歹从牢里出来了,还留有官身。
对于张亮一家而言,这是最好的结果。
其实仔细想想,张亮谋反本就不成立,刑部尚书无兵权,又怎么做出谋反的举动,诚然张亮之前乃是一卫将军,但区区一卫将军便想在李世民眼皮子底下谋反,推翻李氏王朝,真当李世民是傻子不成?
说到底,张亮被视为谋逆,其实还是因为李世民刚刚经历了李承乾谋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人上报张亮谋反,李世民便认定了这件事。
或者说,李世民不是不知道这是一宗冤案,但到了李世民的地位,他更需要杀鸡儆猴,张亮运气实在不好,被当成了娃样子罢了。
树倒猢狲散,落井下石在最近几年的大唐官场很常见,一朝得势,攀附权贵亦不少;张亮被下狱时,落井下石的人不少,出狱后,虽不及一朝得势,但以往的一些门生故吏还是前来登门拜访了的,自然而然便打听到了情况。
原来是楚王府出力了。
楚王府这般出力,救的不仅仅是张亮一人,而是救了他一家十几口人,如此大恩,又岂能不上门感激,不过张亮今年似乎走霉运,带着家人先是去了楚王府结果却得知楚王不在府上,赶去桃源村,却得知楚王携带妻儿去了长安城。
李宽没在府上,而是带着妻儿去拜访盖文懿。
每次回长安,离开长安,似乎都是匆匆忙忙的,李宽从未仔细的看过长安城,这次进长安城,李宽没来由得想要仔细看看这天下第一城。
李宽站在城门前,仰望着城门,表情凝然,一头乌黑长发被风吹起,几缕青丝零散的覆在了面颊上,看不出李宽到底在想什么,只是给人一种深邃的沧桑感。
“陛下······楚王殿下。”守城的校尉敬礼,华国特有的军礼,看得李哲眉开眼笑。
李宽没任何动作,在城门前站了好几分钟,朝不明所以的校尉和士卒们笑了笑,正打算开口说话,去见一匹战马在烈日下飞奔而来,大吼着大军攻灭薛延陀,可汗多弥被斩。大军出征西突厥,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自请以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赔罪。
去年,西突厥可汗乙毗射匮向大唐求婚,被李世民所拒绝,便联合薛延陀侵犯边境,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大唐铁骑所向披靡,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便完全覆灭了苟延残喘的薛延陀。
红翎急使入长安,叫喊声已经引不起百姓的围观了,比起早些年大唐铁骑覆灭东突厥时的场景简直天差地别,随意的叫喊两声,百姓们便继续干着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些年大唐铁骑战无不胜,一场战争的胜利不奇怪,若是哪一天传来战败的消息那才稀奇,大唐现在不会吃败仗。
哪怕去年陛下亲征高句丽,虽未将高句丽灭国,却也让高句丽俯首称臣,或许哪一天将高句丽完全收纳于大唐版图,才会有全城欢腾的场景,毕竟那是陛下亲征都未能覆灭的存在。
见到城中的情景,李宽笑了笑,这才是一个大国,一个位于世界之巅的大国该有的样子,对待一场小胜平静以待。
赶往盖文懿府上,就见着一个中年人安安静静的站在大门前,见到李宽一行人下来,连忙招呼着仆从开中门。
李宽早先派人送上拜帖时,便说过是学生拜望夫子,开中门显然是不合适的,不过李宽倒也没多说什么,身份地位的问题,他早已习惯了,也习惯了别人借用下的他的声势。
若是当年秘书省小学的其他夫子,李宽会说上两句,但是盖文懿府上,借用也就借用了。
与盖家小子交谈了几句,进门却见老夫子手持戒尺,吹胡子瞪眼的教训着一个小年轻,瞧见李宽一家进门,盖文懿就说了一句,来了,随便坐,就当自己家。
总觉得眼前的小年轻有些熟悉,受教训的时候还与李哲眨眼睛,看得出与李哲挺熟悉,李宽便做了回好人,笑道:“夫子,这是您的嫡传弟子?哪家的小子能有此福气?”
盖文懿的情况,李宽回长安之后打听过,老先生在国子监教学,而国子监今日正好休沐,与老先生不像的小年轻自然不会是盖家人,能在老先生府上必然是嫡传弟子之类的人。
李宽也没猜错,只听老先生教训道:“今日回去之后抄写《大学》一遍,今日暂且饶过你小子了。”
教训完了弟子,老先生叹道:“早些年没能收到一个合适的弟子,家中小子一心官场无心治学,老了老了,才想到收个弟子,将老夫这门学问传下去,正好高平王家的小子不错,便收为了弟子。”
老先生不是老了才想到收嫡传弟子,而是早些年遇见的人入不得老先生的眼,毕竟有李宽这个珠玉在前,很难有人能入得了老先生的眼。
这点,盖家人最清楚,老先生的后辈们也不是没想过一心治学,但跟随父亲治学时,父亲总提起当年的楚王殿下,说自己如何如何的蠢笨,哪还有心思治学,还不如为官好。
这些李宽不清楚,他现在很疑惑,高平王家的小子,不就是李道立家吗?李道立家里还有他不认识的人?
不过仔细一想,自己似乎并不清楚李道立家里的情况,也就释然了。
当然,也就不奇怪儿子认识李道立家的小子,毕竟儿子这些年一直打理着大唐的产业,与李道立家中多有交集,两人熟识很正常,只是没想到李道立一个经营青楼楚馆的人竟然会生一个一心治学的儿子。
“小弟拜见二哥二嫂。”
这一行礼倒是把李宽夫妻弄的异常尴尬,谁曾想到会见到亲戚,而且还是不知道人家的名字。
发现自己父王和母妃的尴尬,李哲笑道:“父王,母妃,他叫李景秀,是不是很像一个女儿家的名字?”
“什么他,没点规矩,你当城叔叔。”苏媚儿教训道。
对于辈分的问题,李哲很无奈,正打算开口,却见李宽解下腰间的玉珏,递给李景秀笑道:“锦秀,二哥也没个准备,这块玉珏你收着。”
“谢过二哥二嫂。”
“真是一个恭谦守礼的好孩子。”李宽夸赞了一句,望着盖文懿笑道:“夫子收了一个好弟子啊。”
听到李宽这句话,李哲不由得撇了撇嘴角,六七岁就知道带着他逛青楼楚馆的小子,也能说是恭谦守礼的好孩子?
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李哲与李景秀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见李景秀给自己使眼色,李哲给盖文懿行了礼,问候了几句,便急不可耐的问着自己父母能不能去玩。
对于这点,李宽自是欣然答应,说到底儿子的年纪也不大,该玩的时候便应该玩一玩,李宽并不希望儿子太过老成。
午间,与老先生喝了不少酒,老先生醉了之后,怒气冲冲的一个劲的说让徐文远捡了一个大便宜,到最后又说徐文远的弟子让他捡去了一半,又不由得笑了。
被府中晚辈扶着进房休息时,老先生像似酒醒了一般,看着李宽叹道:“朝堂那地方其实不适合你小子,你小子若是能专心治学,开学立说,立地成圣亦非难事。”
老先生这话或许有些大了,但老先生一直都是那么认为的,认为李宽的身份其实是一个拖累,在老先生心里,哪怕李宽将来成为一代明君,终究比不上文名流传千古。
看得出,老先生从来都是一个专心治学的学问人。
李宽躬身答谢,目送着老先生被家中晚辈扶着进了屋子。
事后与盖家后辈聊了很久,大多时候都是在听,偶尔说两句歉意的话,实在是听到盖家后辈说老先生对自己如何如何看重,李宽有些愧疚。
明明与盖文懿交流不算多,但他还是觉得自己似乎辜负了一个治学严谨的老师的期望。
从盖府出来,已经到了傍晚,万年不变的净街鼓却未响起,街头巷子之中游走着行人,官员老爷们下班回府后,似乎希望上了落日,让仆从挑着灯笼在街头散步消食。
一盏茶的时间,李宽便遇见了不少人打招呼。
通常打招呼的人,李宽点点头就算了事,但眼前这个老头儿打招呼,还真不敢点点头便离去,因为眼前的这个人是魏征。
魏征穿着一身粗布麻衣,不时咳嗽两声,早已没了当年那意气风发的样子,他已经很老了。
“楚王殿下,可否陪老夫转一转?”
李宽点点头。
魏征似乎最近两年都在长安城打转,对周围的环境很熟悉,一边走一边叹道:“早些年长安城可没如今这么繁华,也就只有东西两市,现如今各坊都兴起了从商之人,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全赖殿下之功。当年楚王府倡导发展商业时,老夫还曾力荐劝阻,现在看来是老夫错了啊。”
说真的,魏征说的这些,李宽根本不知道,就像发展商业这个问题,李宽一直是顺其自然,从未倡导过,不过魏征这么说,李宽也懒得解释。
李宽不说话,魏征也不介意,自说自话道:“最近些年,老夫时常在想,当年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若是当年能预想到现如今的繁华,老夫当年哪怕已死直谏,也不会让陛下将殿下贬谪到闽州,若是有殿下在长安,或许大唐将愈发繁华。
这些年一直谨守着自古传下来的规矩,但到临老时,才发现规矩这东西不是万年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规矩在变化,我们这些老家伙跟不上了······”
魏征说了很多,李宽也听明白了一件事,魏征老了,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家里的儿子不成器,希望楚王府能照看一二。
堂堂魏人镜,为了后代,言语中竟然充斥给像一个晚辈乞求的意思,要知道魏征是什么人啊,那是连李世民都敢指着鼻子骂的人啊。
李宽有些感慨,“您老还健壮,您老家中四子亦是人中龙凤,何至于您老担忧,您老为大唐付出了一生心血,大唐不会忘,陛下也不会忘。”
魏征点点头,有李宽这句话他便放心了,作为在乱世中崛起的老人,贞观朝仅剩的几位心腹之一,不用李世民言明,魏征也知道李世民的想法。
而作为当年李建成的心腹,魏征比其他人更了解李世民的果决,别看朝中百官跳得欢,楚王一系偃旗息鼓,但最后那个位置,魏征很确定是李世民留给楚王府的,不管楚王愿不愿意接下,他相信当今陛下是有本事让楚王心甘情愿接下那个位置的。
不过谏臣到底是谏臣,在得到李宽的那句话之后,魏征便带着李宽到了一间名为倚翠阁的地方。
没进门,李宽就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心想文人风流果然不假,就连堂堂魏征也不能免俗,都老的不成样子了,还来这种地方。
魏征没有进门,站在门前怒道:“多少人因为这地方,一夜之间家破人亡,还请楚王殿下尽早处理此事,明日上朝老夫便会参上一本。”说完,也不管李宽,带着老仆匆匆而去,仿佛在此地多站一分钟都污了他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