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一意孤行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乘龙佳婿》最新章节!
对于太后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张寿只是微微一愣,随即就坦然说道:“老咸鱼之前从沧州进京,送来了不少沧州藏海下院从前种的海外作物,看了看他寄养在我家的小花生,就去天津准备出海事宜了。金鸡纳树是他在海外发现的,要在琼州种,也需要他亲自驾船去看看。”
太后轻轻转动着手中的佛珠,随即端详了张寿好一会儿,这才微微笑道:“你说得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想必他也是不放心他那个流放琼州种树的外甥冼云河吧?”
“应当是如此。”张寿并不讳言,“琼州从古至今就是偏远之地,气候湿热,每年有几个月常常会有海上刮来的暴风,下起数日不停的瓢泼大雨,所以北人乍一去这极南之地,很容易水土不服,也难免他担心。”
“为此,我还在京城买了药方和一批药材,甚至阿六还找到两个被同行污蔑打压,没法在京城继续行医的大夫给他带走……”
朱莹很疑惑太后为何突然问张寿这个,几次想插嘴询问,可当看到张寿身后的阿六对她摇头,她又一次次忍住了,索性去好奇地观察刚刚一直都气呼呼的皇帝。发现皇帝在张寿说话时,那脸上虽然是一副我不感兴趣似的模样,可眼神却分明出卖了他。
最熟悉皇帝的她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皇帝分明正听得聚精会神。
张寿讲了老咸鱼如今的去向,随即又倒过来交待了老咸鱼之前自称的那航海经历,尽管这都是他之前在上书禀奏时都提过一遍的,但此时自然说得更细致,而且也没费神做任何粉饰——因为他明白,该粉饰太平的,老咸鱼在对他说时,就早已做过相应艺术加工了。
而太后仔仔细细听完,却又侧头问朱莹道:“莹莹,你那时候不也在沧州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我?”朱莹迷惑地眨了眨眼睛,随即就干笑道,“我是去沧州找阿寿的,和那条又老又皱的老咸鱼又不熟,二哥和他才是生死与共,同舟共济了一场,应该知道得比我更多一些。”
太后对朱廷芳和朱莹兄妹素来喜爱,但对于不成器的朱二自然就要差多了,可到底是娘家的孙外甥,一年总会见几次。
此时她想到太夫人曾经说过,朱二好像洗心革面,大为改过了,当即就欣然颔首道:“既如此,下一回你二哥来时,我好好问他就是……”
然而,她这话还没说完,皇帝就突然开口问道:“张寿,你就没问过那个老咸鱼,想当初他是怎么会到海东之地去的?要知道,如果是海贸,要么去日本和朝鲜,要么去南洋诸国,更远一点的话,顶多去西洋那些小国。”
“若是为了赚钱,断然没有越过茫茫大海,越过朝鲜和日本,一路继续往东的。”
没等张寿答话,他就淡淡地说道:“你可是去军器局那里看过太祖梦天帝之后所造那些球仪和地图,应当知道那一片汪洋大海有多大。而且,这样的地图却并未流传到民间,如老咸鱼这样的民间人士,漂洋过海到海东之地,怎么想都并不正常。别和朕说什么海难……”
“会被风吹到什么小岛,那还有可能,但被风吹到那片极远的大陆,那却绝不可能。更何况,你在上书之中还对朕说过,那个老咸鱼在那边发现了从前流落在那边的明人,甚至还找到了疑似太祖石碑……朕还没有问你呢,你从那地洞里找出的石碑,到底解出来了没有?”
见皇帝明显已经生出了疑心,张寿想起之前朱莹曾经对他提过,太祖皇帝说是退位之后寿终正寝,其实却是消失在茫茫大海上,因而他不用想都知道皇帝在怀疑什么。
因而,他略一思忖就坦坦荡荡地说:“皇上问石碑,臣只能说尚未解出来。而皇上说的确实没错,若是单纯为了海贸,那么理当走东洋、南洋、西洋这几条成熟线路。但是,就如同太祖梦天帝而作球仪一样,这世上难免也会有更多希望放眼看世界的冒险家。”
“当然,也许并不是那么纯粹的冒险,而是为了名,为了利。老咸鱼的话,我倒觉得他年轻时很可能也是穷到脑袋挂在裤腰上,一心求发财的人,所以大老远跑到海东那片大陆。而一艘船要多少钱,雇船员又要多少钱?凭他现在表现出来的身家,肯定是有人出钱资助。”
皇帝的眼神一下子犀利了起来:“谁资助的?又是谁知道海东大陆会有我大明族人遗存的?此事难道不该查清楚吗?”
话音刚落,他就察觉到,无论太后还是朱莹,全都用相当微妙的目光看着自己,反倒是张寿面色如常。
他知道自己是关心则乱,堂堂天子声称要查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实在是太可笑。然而,当张寿接下来说出下一番话的时候,他那仅存的镇定就无影无踪。
“数日前阿六见过广东会馆的宋会首,从他那儿把宋举人接了回来,同时也向我转致了宋会首的一个请求。宋会首看到了御厨选拔大赛的商机,说来自海外的食材,并不仅仅是沧州有,他们广东也有,其中不少都是水果,但因为远道送京城,只能和葡萄干似的晒干送来。”
“其中有芒果菠萝之类的水果,但据我所知,其中有些也并不是靠近广东的南洋原产。”
皇帝压根没有去追究张寿所谓的“据我所知”,这到底是从哪知——他如今已经断定张寿另有师承,可张寿出身来历清清白白,到京城之前都没离开过那个小村,那么他只要张寿不隐瞒所学,全心全意做事,那就无所谓了。
至于张寿的老师是谁,他觉得张寿很可能自己都不见得清楚。
而如果天下各处都一直有人扬帆出海,寻找朝廷多年来已经放弃寻找的那些踪迹,他就不能忍了。不但不能忍,他还有一种犹如芒刺在背的感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硬梆梆迸出这十六个字后,皇帝就恶狠狠地说:“你之前让莹莹对朕提出镖船的时候,朕就想过这件事,可后来是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商船游荡四海,朝廷的官船却因为顾虑花销,因为顾虑人手,就这么困顿不动,也怪不得西洋南洋那些小国也敢蠢蠢欲动!”
“想当初太祖皇帝还没有一统天下的时候,就有魄力派出使节登船远行,如今大明一统山河,国富民强,反而倒天天掰手指算钱了?更何况,百年前那个一去数年的使节远行归来,不但弥补了开销,而且还赚了个盆满钵满,哪像太宗皇帝年间那官船,只会赔钱!”
张寿听了皇帝这话,忍不住在心中暗自吐槽。那是因为太宗年间那浩浩荡荡遮天蔽日的官船,十有八九是为了寻找太祖皇帝的下落——就和找建文帝的永乐皇帝一样。而等到了太宗之后那些皇帝,一来内斗都来不及,二来距离太祖失踪已经太久,渐渐就歇了。
当然,朝中日渐抬头的保守派势力——再加上很可能从海贸之中获利巨大的家族和群体,自然而然也会竭力阻止朝廷的官方势力加入到这场暴利的盛宴中。
而皇帝没注意到张寿那脸色变化,说到这就嘿然一笑道:“那些商船要是无利可图,也不至于一次次往外跑,难道官船就不能在扬帆出海的时候顺路赚一票?”
太后早知道皇帝会这么说,此时当着张寿和朱莹的面,无可奈何的她却还不好责备。而更让她啼笑皆非的是,朱莹竟然大声叫好道:“皇上说的是,只要官船出去之后,能够平衡收支,甚至有所盈余,看那些大臣还能说什么!”
“即便不能说劳民伤财,他们还是会指责朝廷派官船出海,那是与民争利。”
张寿悠悠说出了一句话,见朱莹登时哑然,而皇帝则是面色陡然一冷,他就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
“皇上,官船多年不曾出海,对于某些官员来说,这才是祖制,而且这不是掣出太祖皇帝四个字,就能说服他们的。”
“就好比臣之前在国子监反驳洪山长,按照太祖皇帝训令,三班差役不是贱役的时候,洪山长仍旧满脸不服一样。因为从汉唐到宋元,开国天子的政令,后头子孙改了多少?”
“镖船之事,皇上之前下诏的时候,其实已经一片反对声,只不过因为并不涉及到军务大事,不过多加数名小官,再加上其余的事情将这风头盖过,所以才最终风平浪静了下来。皇上何妨先看一看这些镖船能够带回什么样的消息,再派大船出海,扬我国威?”
太后见张寿并没有撺掇皇帝立时派出官船远洋海东调查,心中悬着的巨石总算是落下了。她一直觉得张寿多事,可如今想想,就凭皇帝的性格,没有张寿也有李寿,没有李寿说不定还有王寿,总之皇帝哪怕已经登基二十七年了,骨子里那股飞扬之意竟仍然还在。
于是,她只能退而求其次,语重心长地劝道:“皇帝,张寿说得没错,太祖皇帝距离如今到底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如今的制度,一旦要改,触动的是方方面面的利益,方方面面的人。你如果执意要查,执意要派官船出海,倒不妨投石问路。”
皇帝当然明白投石问路是什么意思,无非是让人找个无关紧要的小官上书提一提此事,然后再看看谁支持,谁反对,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下一步。
然而,他已经当了这么多年天子,此前已经搬开了江阁老,如今连内阁首辅都姑且空着,全然不顾下头人的不习惯和反对,又一意孤行在不少地方推行改革,又哪里愿意妥协?
因此,他微微眯了眯眼睛,却是一锤定音地说:“如果张寿你说的那个老咸鱼还没有出发去琼州府,那么就让他来一趟京城,朕要当面问他。”
“朕一直想知道,那些比皇家更想打探太祖皇帝以及当年那批人下落的,到底是什么人!”
“而且,军器局关于异邦诸国的资料,少说也是十多二十年,甚至更久以前的。太祖皇帝曾经说过,让子子孙孙务必放眼看世界。如今大明已经平了北患,民间也算长治久安,在这时候重新看一看天下,这也算是不负太祖当年祖训。”
皇帝说到这里,突然词锋一转道:“太宗之后这些年,官船不再出海,早年间甚至还有海贸害民,请求禁海的声音喧嚣尘上。朕的父皇在世时,就曾经对朕说过,有些人担心海外会有人打着太祖苗裔的幌子招摇撞骗,甚至回到大明来兴风作浪,但这根本就是笑话。”
“太祖皇帝在位十年,太宗皇帝在位十二年,高宗皇帝在位二十年,世宗皇帝在位十四年,英宗皇帝在位十四年,睿宗皇帝在位六年,这其中,政治清平的时候,不曾有过自称太祖苗裔的人出来,天下大乱的时候,也不曾有过自称太祖苗裔的人出来。”
“既如此,时至今日,朕不过是想要知道,太祖皇帝到底是发现了怎样的新大陆!他既是不惜以开国天子之尊开疆拓土,后世天子却不管不顾,弃之不理,岂是为人子孙之道?”
刚刚才和太后争执了一场,此时的皇帝一口气把之前尚未来得及说的话一口气倒出来,随即就站起身来,一字一句地说:“朕没有把大郎二郎这两个儿子教好,为人父亲,其实和废后也就是敬妃一样有失责之罪!为了这天下长治久安,朕打算择日下诏……”
见太后猛然离座而起,仿佛料到了自己想说什么,满面惊怒,他就沉声说:“朕择日下诏,废大皇子为庶人,终身禁于宗正寺,遇赦不赦。至于二皇子,发琼州府种树,何日能得到那能够治得好恶疟的神药,他就何日回来。他们俩婚事先搁置,免得祸害了人!”
“皇帝!”太后此时简直觉得自己的太阳穴都快炸开了。皇帝在这种事情上心意已决也就罢了,在和她争执的时候固执己见也就罢了,为何偏要在张寿和朱莹在的时候提及此事?
她随眼一瞥朱莹和张寿,见朱莹只是错愕,张寿则是微微皱眉,两人都没什么失态的表情,她暗道了一声幸好,可紧跟着,皇帝就说出了一句让她完全失态的话。
“东宫虚悬这么多年,也不知道多少人劝谏过,这一次,朕就立一个太子吧!”
对于太后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张寿只是微微一愣,随即就坦然说道:“老咸鱼之前从沧州进京,送来了不少沧州藏海下院从前种的海外作物,看了看他寄养在我家的小花生,就去天津准备出海事宜了。金鸡纳树是他在海外发现的,要在琼州种,也需要他亲自驾船去看看。”
太后轻轻转动着手中的佛珠,随即端详了张寿好一会儿,这才微微笑道:“你说得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想必他也是不放心他那个流放琼州种树的外甥冼云河吧?”
“应当是如此。”张寿并不讳言,“琼州从古至今就是偏远之地,气候湿热,每年有几个月常常会有海上刮来的暴风,下起数日不停的瓢泼大雨,所以北人乍一去这极南之地,很容易水土不服,也难免他担心。”
“为此,我还在京城买了药方和一批药材,甚至阿六还找到两个被同行污蔑打压,没法在京城继续行医的大夫给他带走……”
朱莹很疑惑太后为何突然问张寿这个,几次想插嘴询问,可当看到张寿身后的阿六对她摇头,她又一次次忍住了,索性去好奇地观察刚刚一直都气呼呼的皇帝。发现皇帝在张寿说话时,那脸上虽然是一副我不感兴趣似的模样,可眼神却分明出卖了他。
最熟悉皇帝的她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皇帝分明正听得聚精会神。
张寿讲了老咸鱼如今的去向,随即又倒过来交待了老咸鱼之前自称的那航海经历,尽管这都是他之前在上书禀奏时都提过一遍的,但此时自然说得更细致,而且也没费神做任何粉饰——因为他明白,该粉饰太平的,老咸鱼在对他说时,就早已做过相应艺术加工了。
而太后仔仔细细听完,却又侧头问朱莹道:“莹莹,你那时候不也在沧州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我?”朱莹迷惑地眨了眨眼睛,随即就干笑道,“我是去沧州找阿寿的,和那条又老又皱的老咸鱼又不熟,二哥和他才是生死与共,同舟共济了一场,应该知道得比我更多一些。”
太后对朱廷芳和朱莹兄妹素来喜爱,但对于不成器的朱二自然就要差多了,可到底是娘家的孙外甥,一年总会见几次。
此时她想到太夫人曾经说过,朱二好像洗心革面,大为改过了,当即就欣然颔首道:“既如此,下一回你二哥来时,我好好问他就是……”
然而,她这话还没说完,皇帝就突然开口问道:“张寿,你就没问过那个老咸鱼,想当初他是怎么会到海东之地去的?要知道,如果是海贸,要么去日本和朝鲜,要么去南洋诸国,更远一点的话,顶多去西洋那些小国。”
“若是为了赚钱,断然没有越过茫茫大海,越过朝鲜和日本,一路继续往东的。”
没等张寿答话,他就淡淡地说道:“你可是去军器局那里看过太祖梦天帝之后所造那些球仪和地图,应当知道那一片汪洋大海有多大。而且,这样的地图却并未流传到民间,如老咸鱼这样的民间人士,漂洋过海到海东之地,怎么想都并不正常。别和朕说什么海难……”
“会被风吹到什么小岛,那还有可能,但被风吹到那片极远的大陆,那却绝不可能。更何况,你在上书之中还对朕说过,那个老咸鱼在那边发现了从前流落在那边的明人,甚至还找到了疑似太祖石碑……朕还没有问你呢,你从那地洞里找出的石碑,到底解出来了没有?”
见皇帝明显已经生出了疑心,张寿想起之前朱莹曾经对他提过,太祖皇帝说是退位之后寿终正寝,其实却是消失在茫茫大海上,因而他不用想都知道皇帝在怀疑什么。
因而,他略一思忖就坦坦荡荡地说:“皇上问石碑,臣只能说尚未解出来。而皇上说的确实没错,若是单纯为了海贸,那么理当走东洋、南洋、西洋这几条成熟线路。但是,就如同太祖梦天帝而作球仪一样,这世上难免也会有更多希望放眼看世界的冒险家。”
“当然,也许并不是那么纯粹的冒险,而是为了名,为了利。老咸鱼的话,我倒觉得他年轻时很可能也是穷到脑袋挂在裤腰上,一心求发财的人,所以大老远跑到海东那片大陆。而一艘船要多少钱,雇船员又要多少钱?凭他现在表现出来的身家,肯定是有人出钱资助。”
皇帝的眼神一下子犀利了起来:“谁资助的?又是谁知道海东大陆会有我大明族人遗存的?此事难道不该查清楚吗?”
话音刚落,他就察觉到,无论太后还是朱莹,全都用相当微妙的目光看着自己,反倒是张寿面色如常。
他知道自己是关心则乱,堂堂天子声称要查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实在是太可笑。然而,当张寿接下来说出下一番话的时候,他那仅存的镇定就无影无踪。
“数日前阿六见过广东会馆的宋会首,从他那儿把宋举人接了回来,同时也向我转致了宋会首的一个请求。宋会首看到了御厨选拔大赛的商机,说来自海外的食材,并不仅仅是沧州有,他们广东也有,其中不少都是水果,但因为远道送京城,只能和葡萄干似的晒干送来。”
“其中有芒果菠萝之类的水果,但据我所知,其中有些也并不是靠近广东的南洋原产。”
皇帝压根没有去追究张寿所谓的“据我所知”,这到底是从哪知——他如今已经断定张寿另有师承,可张寿出身来历清清白白,到京城之前都没离开过那个小村,那么他只要张寿不隐瞒所学,全心全意做事,那就无所谓了。
至于张寿的老师是谁,他觉得张寿很可能自己都不见得清楚。
而如果天下各处都一直有人扬帆出海,寻找朝廷多年来已经放弃寻找的那些踪迹,他就不能忍了。不但不能忍,他还有一种犹如芒刺在背的感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硬梆梆迸出这十六个字后,皇帝就恶狠狠地说:“你之前让莹莹对朕提出镖船的时候,朕就想过这件事,可后来是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商船游荡四海,朝廷的官船却因为顾虑花销,因为顾虑人手,就这么困顿不动,也怪不得西洋南洋那些小国也敢蠢蠢欲动!”
“想当初太祖皇帝还没有一统天下的时候,就有魄力派出使节登船远行,如今大明一统山河,国富民强,反而倒天天掰手指算钱了?更何况,百年前那个一去数年的使节远行归来,不但弥补了开销,而且还赚了个盆满钵满,哪像太宗皇帝年间那官船,只会赔钱!”
张寿听了皇帝这话,忍不住在心中暗自吐槽。那是因为太宗年间那浩浩荡荡遮天蔽日的官船,十有八九是为了寻找太祖皇帝的下落——就和找建文帝的永乐皇帝一样。而等到了太宗之后那些皇帝,一来内斗都来不及,二来距离太祖失踪已经太久,渐渐就歇了。
当然,朝中日渐抬头的保守派势力——再加上很可能从海贸之中获利巨大的家族和群体,自然而然也会竭力阻止朝廷的官方势力加入到这场暴利的盛宴中。
而皇帝没注意到张寿那脸色变化,说到这就嘿然一笑道:“那些商船要是无利可图,也不至于一次次往外跑,难道官船就不能在扬帆出海的时候顺路赚一票?”
太后早知道皇帝会这么说,此时当着张寿和朱莹的面,无可奈何的她却还不好责备。而更让她啼笑皆非的是,朱莹竟然大声叫好道:“皇上说的是,只要官船出去之后,能够平衡收支,甚至有所盈余,看那些大臣还能说什么!”
“即便不能说劳民伤财,他们还是会指责朝廷派官船出海,那是与民争利。”
张寿悠悠说出了一句话,见朱莹登时哑然,而皇帝则是面色陡然一冷,他就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
“皇上,官船多年不曾出海,对于某些官员来说,这才是祖制,而且这不是掣出太祖皇帝四个字,就能说服他们的。”
“就好比臣之前在国子监反驳洪山长,按照太祖皇帝训令,三班差役不是贱役的时候,洪山长仍旧满脸不服一样。因为从汉唐到宋元,开国天子的政令,后头子孙改了多少?”
“镖船之事,皇上之前下诏的时候,其实已经一片反对声,只不过因为并不涉及到军务大事,不过多加数名小官,再加上其余的事情将这风头盖过,所以才最终风平浪静了下来。皇上何妨先看一看这些镖船能够带回什么样的消息,再派大船出海,扬我国威?”
太后见张寿并没有撺掇皇帝立时派出官船远洋海东调查,心中悬着的巨石总算是落下了。她一直觉得张寿多事,可如今想想,就凭皇帝的性格,没有张寿也有李寿,没有李寿说不定还有王寿,总之皇帝哪怕已经登基二十七年了,骨子里那股飞扬之意竟仍然还在。
于是,她只能退而求其次,语重心长地劝道:“皇帝,张寿说得没错,太祖皇帝距离如今到底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如今的制度,一旦要改,触动的是方方面面的利益,方方面面的人。你如果执意要查,执意要派官船出海,倒不妨投石问路。”
皇帝当然明白投石问路是什么意思,无非是让人找个无关紧要的小官上书提一提此事,然后再看看谁支持,谁反对,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下一步。
然而,他已经当了这么多年天子,此前已经搬开了江阁老,如今连内阁首辅都姑且空着,全然不顾下头人的不习惯和反对,又一意孤行在不少地方推行改革,又哪里愿意妥协?
因此,他微微眯了眯眼睛,却是一锤定音地说:“如果张寿你说的那个老咸鱼还没有出发去琼州府,那么就让他来一趟京城,朕要当面问他。”
“朕一直想知道,那些比皇家更想打探太祖皇帝以及当年那批人下落的,到底是什么人!”
“而且,军器局关于异邦诸国的资料,少说也是十多二十年,甚至更久以前的。太祖皇帝曾经说过,让子子孙孙务必放眼看世界。如今大明已经平了北患,民间也算长治久安,在这时候重新看一看天下,这也算是不负太祖当年祖训。”
皇帝说到这里,突然词锋一转道:“太宗之后这些年,官船不再出海,早年间甚至还有海贸害民,请求禁海的声音喧嚣尘上。朕的父皇在世时,就曾经对朕说过,有些人担心海外会有人打着太祖苗裔的幌子招摇撞骗,甚至回到大明来兴风作浪,但这根本就是笑话。”
“太祖皇帝在位十年,太宗皇帝在位十二年,高宗皇帝在位二十年,世宗皇帝在位十四年,英宗皇帝在位十四年,睿宗皇帝在位六年,这其中,政治清平的时候,不曾有过自称太祖苗裔的人出来,天下大乱的时候,也不曾有过自称太祖苗裔的人出来。”
“既如此,时至今日,朕不过是想要知道,太祖皇帝到底是发现了怎样的新大陆!他既是不惜以开国天子之尊开疆拓土,后世天子却不管不顾,弃之不理,岂是为人子孙之道?”
刚刚才和太后争执了一场,此时的皇帝一口气把之前尚未来得及说的话一口气倒出来,随即就站起身来,一字一句地说:“朕没有把大郎二郎这两个儿子教好,为人父亲,其实和废后也就是敬妃一样有失责之罪!为了这天下长治久安,朕打算择日下诏……”
见太后猛然离座而起,仿佛料到了自己想说什么,满面惊怒,他就沉声说:“朕择日下诏,废大皇子为庶人,终身禁于宗正寺,遇赦不赦。至于二皇子,发琼州府种树,何日能得到那能够治得好恶疟的神药,他就何日回来。他们俩婚事先搁置,免得祸害了人!”
“皇帝!”太后此时简直觉得自己的太阳穴都快炸开了。皇帝在这种事情上心意已决也就罢了,在和她争执的时候固执己见也就罢了,为何偏要在张寿和朱莹在的时候提及此事?
她随眼一瞥朱莹和张寿,见朱莹只是错愕,张寿则是微微皱眉,两人都没什么失态的表情,她暗道了一声幸好,可紧跟着,皇帝就说出了一句让她完全失态的话。
“东宫虚悬这么多年,也不知道多少人劝谏过,这一次,朕就立一个太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