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李自成归左良玉,张献忠归沈树人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国姓窃明》最新章节!
崇祯在京城下诏、终于下定决心移镇左良玉时。
沈树人刚好从鲁阳前线回师南下,要去随州,路过邓州。所以崇祯的决定,他目前并不知道。
好在,沈树人在邓州路遇了北上摆姿态的杨嗣昌,而杨嗣昌当然知道自己给崇祯的奏请中写了些什么内容。所以两人坐下来聊一下,沈树人也能大致知道后续发展。
这两路人马,是杨嗣昌先到半天,沈树人的部队抵达后,听说阁老就在这儿,当然也要歇息一下,登门拜会。于是两人就在邓州县衙里会面了。
见到杨嗣昌时,沈树人还非常惊讶,诚恳地提建议:
“阁老,您为何此刻亲自北上督师?若是早上旬日,洛阳还未破城,您如此担忧倒还该当。如今洛阳已破,战李自成之事,需从长计议,何必冒进急于一时呢?”
杨嗣昌已经是满头白发,皱纹深陷,与两年多前两人初次见面时相比,简直换了一个人。
杨嗣昌看着沈树人愈发成熟稳重、血气方刚,也是羡慕不已,内心生出许多物是人非之感。
“老夫这两年,对陛下夸下海口,到头来一事无成——若是非要说有所成,便是发现了你这位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大明忠良,实在是惭愧得紧。”
杨嗣昌感慨着感慨着,便不由老泪纵横,“遥想当日,你初到合肥拜见我,还是在史可法的衙门里,你拿着吴梅村的请示书函找上门。
说句实话,当时我真以为你是个擅长钻营的谄谀之辈,但我正要安抚郑芝龙、统筹全局安抚降将,需要你这样的机灵人使唤,这才给了你条门路。
没想到,当年真是看走了眼,也多亏了老夫看走了眼。你的文武实干之才,比你的斡旋撮合之才,更胜百倍!
短短两年呐,从监生捐八品小官、漕运打杂入仕。积功升七品、科举中两榜进士转翰林修撰。又参议漕运变法立功、外放一府同知,灭刘希尧升知府,推厘金升兵备、灭二贺加佥都御史……这大明的将来,难道真要靠你。”
沈树人在旁边,听杨嗣昌絮絮叨叨,似乎变得特别怀旧,但那种语气又让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很多人老了之后,如果有老年痴呆,或者神经衰弱出现癔症,就很喜欢念旧,陷在往事里拔不出来,还容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杨嗣昌的种种言语盘点表现,让沈树人愈发怀疑他是不是萌发了死志,难道真会跟历史上一样忧惧绝食么?
他正在想着劝说之辞,杨嗣昌却只是喝了口水、缓了口气,继续往下絮叨,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一看就是神经衰弱的偏执老者症状。
“……好在这次,老夫总算做了一件好事,争取把左良玉从武昌挪开,断其根基,至于其羽翼,只能是慢慢消耗了,希望他良知未泯,能痛改前非好好和李自成作战。
至于你刚才问到的我为何要此时亲赴南阳督师,这不也是希望陛下能看在我的态度上,暂缓降罪。
如果真到了事不可为的时候,老夫不会受辱的。将来就靠你和傅宗龙、方孔炤、邵捷春继续围剿流贼了。”
杨嗣昌的话语中,已经听不出丝毫久居上位者的傲气,明明跟沈树人的官职还差了好几级,说话却是平等论交的样子,这是典型的哀莫大于心死。
沈树人这才逮住机会开口,他连忙劝道:“阁老,有些话本不当我讲,但您这次仓促亲自北上督师、哪怕只是为了摆个样子给陛下看你追击李自成的决心,也着实有些风险,容易‘为虚名而处实祸’。
张献忠这些日子虽然没有翻起浪来,但他盘踞鄂西川东山区,朝廷官军也一直拿他没办法,长江三峡的大部分地区,也依然在张献忠之手。只要他愿意,随时还是可以不惜代价流窜出来的。
下官听说,之前阁老您曾在襄阳驻地贴出告示:有能擒斩张献忠者,赏银万两,封公侯。但数日后,便在驻地附近发现流贼耳目散发的书函,上书‘有斩阁部者,赏银三钱’。
您也因此瞠目,愈发疑神疑鬼……别怪我提起这事儿,我只是想说,您此番贸然北上不妥,便是因此。”
沈树人说着说着,见杨嗣昌脸色惨白,咬紧牙关,只好先打断自己要阐述的主要议题,改口先安慰杨嗣昌几句。
原来,杨嗣昌发出悬赏要张献忠人头、又被张献忠的细作散发串单反向嘲讽,这些事儿都是历史上原本都发生过的,而且就在去年年底。
无非这一世由于沈树人的蝴蝶效应,所以悬赏加码了,直接加上了一条“张献忠部下杀之来投封侯,朝廷文武杀张献忠封公”,这也是崇祯的意思。
但张献忠反讽杨嗣昌的传单,内容却是没变,跟历史上一模一样。这件事情是杨嗣昌的奇耻大辱,他身边的人平时也不敢提起,他也刻意回避这段痛苦记忆,所以差不多已经忘了。
但沈树人却没法为了照顾杨嗣昌的情绪、而误了大事。有些话他不得不说:
“阁老!张献忠去年能做成这事儿,说明他的死忠细作非常多!便是在阁老身边,至少是在襄阳城内的驻军之中,都有他的耳目!
现在阁老您因为李自成杀福王而仓促开拔北上、没有预作万全准备,只是为了向陛下表忠、摆姿态。这很有可能立刻让张献忠注意到破绽,说不定会在您北上之后留下的空虚处趁机为害!”
沈树人心心念念想着这事儿,当然是因为他担心历史的惯性——历史上张献忠就是这么干的。沈树人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其实几个月前就提醒过杨嗣昌了。
只是,天下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
张献忠躲在长江三峡和荆山之中,湖广这边的巡抚方孔炤,和四川那边的巡抚邵捷春,都只能是被动围堵、守住险要,却没法深入群山追击消灭。这就给了张献忠选择战场、选择作战时机的主动权。他可以一直伺机而动,等到杨嗣昌露出破绽。
四月份的时候,杨嗣昌刚刚得到沈树人提醒时,也是严防死守过一阵子,但三个月没发生变故,迟早会有松懈的一天。
此刻,再次被沈树人点醒,他才意识到自己确实疏漏了,被李自成杀福王这事儿冲昏了头脑。
杨嗣昌冷静下来后,仔细思索一番,诚恳地承认道:“确实有点隐患……是老夫操切了。罢了,如今我已北上,连连赶回襄阳也要数日行军。
既然贤侄本就要南下回师,以后襄阳就托贤侄一起代为照管协防一下。你已经从湖北兵备佥事升任湖广兵备佥事,还加了佥都御史。
我看朝廷上次的任命,本就把汉水以北的湖广各府、加上河南信阳等地,都划归你巡检,我索性就把留在襄阳的守土之兵也交给你。
陛下如果真的下诏让左良玉移镇,武昌、汉阳两府的防务也要靠你了——不过你也别少年得志就失了分寸,你的佥都御史职衔范围是不包括武昌、汉阳的。
所以对这两府,你只能行使兵备佥事之权,主持巡查当地防务,却不可插手民政!以免被人弹劾你有割据之嫌!”
杨嗣昌把他北上之后、沈树人的权柄分配,说得明明白白。
也就是说,如果一切顺利,未来沈树人可以在湖广的汉北三府襄阳、随州、黄州,外加河南信阳,行使军务民政一把抓的大权。
另外,还可以在汉水以南的汉阳府、武昌府行使协防军权,但没有民政权力。
加起来,就是六个府的军事权,四个府的民政财政权。
在大别山区周边,沈树人就是土皇帝,在后世武汉附近,沈树人则还得收着一点。
为大明奋斗了整整两周年多,他作为一个军阀的雏形,终于初步显现了,而且名正言顺得不能更名正言顺,从头到尾一点忤逆的事情他都没做过。
不过,眼下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能把权力交接安稳处理好才是最重要的。
没吃到嘴的东西,别高兴得太早。
沈树人心中始终在担忧张献忠的事儿,当日也不及跟杨嗣昌细细叙旧、请示,只是拿了杨阁老的指示、让他书面把命令写下来,然后沈树人就连夜从邓州开拔,继续南下。
原本从襄阳到邓州,行军也要走三天,沈树人并日兼程,两天就走完了。
最终于七月十二这天夜里,赶到了襄阳城。
让他没想到的是,同样是在这天傍晚、沈树人的部队抵达襄阳前一个多时辰,一支伪装成被流贼驱逐的百姓模样的贼兵,就来到襄阳城下骗门。
这事儿真怨不了沈树人,因为他还没上任、还没接管襄阳府的防务呢,在他赶回来上任的路上出的事儿,不能怪他。官司打到崇祯那儿,也挑不出沈树人的错。
但是,虽然没堵住贼兵骗城的那一刻,沈树人好歹也算赶巧,把贼兵堵在了城里——如果沈树人来得再早两个时辰,说不定这伙张献忠派出的贼人,见襄阳防守严密,也就不冒这个险了。
看到历史的第二只靴子终于落地了,沈树人居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完全没心思想城内藩王权贵富豪的下场,立刻指挥自己的兵马分兵包围襄阳,尽量确保每一个城门都堵住,绝对不能让渗透入城的流贼跑了。另外,也要随时提防可能出现的张献忠后军。
崇祯在京城下诏、终于下定决心移镇左良玉时。
沈树人刚好从鲁阳前线回师南下,要去随州,路过邓州。所以崇祯的决定,他目前并不知道。
好在,沈树人在邓州路遇了北上摆姿态的杨嗣昌,而杨嗣昌当然知道自己给崇祯的奏请中写了些什么内容。所以两人坐下来聊一下,沈树人也能大致知道后续发展。
这两路人马,是杨嗣昌先到半天,沈树人的部队抵达后,听说阁老就在这儿,当然也要歇息一下,登门拜会。于是两人就在邓州县衙里会面了。
见到杨嗣昌时,沈树人还非常惊讶,诚恳地提建议:
“阁老,您为何此刻亲自北上督师?若是早上旬日,洛阳还未破城,您如此担忧倒还该当。如今洛阳已破,战李自成之事,需从长计议,何必冒进急于一时呢?”
杨嗣昌已经是满头白发,皱纹深陷,与两年多前两人初次见面时相比,简直换了一个人。
杨嗣昌看着沈树人愈发成熟稳重、血气方刚,也是羡慕不已,内心生出许多物是人非之感。
“老夫这两年,对陛下夸下海口,到头来一事无成——若是非要说有所成,便是发现了你这位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大明忠良,实在是惭愧得紧。”
杨嗣昌感慨着感慨着,便不由老泪纵横,“遥想当日,你初到合肥拜见我,还是在史可法的衙门里,你拿着吴梅村的请示书函找上门。
说句实话,当时我真以为你是个擅长钻营的谄谀之辈,但我正要安抚郑芝龙、统筹全局安抚降将,需要你这样的机灵人使唤,这才给了你条门路。
没想到,当年真是看走了眼,也多亏了老夫看走了眼。你的文武实干之才,比你的斡旋撮合之才,更胜百倍!
短短两年呐,从监生捐八品小官、漕运打杂入仕。积功升七品、科举中两榜进士转翰林修撰。又参议漕运变法立功、外放一府同知,灭刘希尧升知府,推厘金升兵备、灭二贺加佥都御史……这大明的将来,难道真要靠你。”
沈树人在旁边,听杨嗣昌絮絮叨叨,似乎变得特别怀旧,但那种语气又让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很多人老了之后,如果有老年痴呆,或者神经衰弱出现癔症,就很喜欢念旧,陷在往事里拔不出来,还容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杨嗣昌的种种言语盘点表现,让沈树人愈发怀疑他是不是萌发了死志,难道真会跟历史上一样忧惧绝食么?
他正在想着劝说之辞,杨嗣昌却只是喝了口水、缓了口气,继续往下絮叨,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一看就是神经衰弱的偏执老者症状。
“……好在这次,老夫总算做了一件好事,争取把左良玉从武昌挪开,断其根基,至于其羽翼,只能是慢慢消耗了,希望他良知未泯,能痛改前非好好和李自成作战。
至于你刚才问到的我为何要此时亲赴南阳督师,这不也是希望陛下能看在我的态度上,暂缓降罪。
如果真到了事不可为的时候,老夫不会受辱的。将来就靠你和傅宗龙、方孔炤、邵捷春继续围剿流贼了。”
杨嗣昌的话语中,已经听不出丝毫久居上位者的傲气,明明跟沈树人的官职还差了好几级,说话却是平等论交的样子,这是典型的哀莫大于心死。
沈树人这才逮住机会开口,他连忙劝道:“阁老,有些话本不当我讲,但您这次仓促亲自北上督师、哪怕只是为了摆个样子给陛下看你追击李自成的决心,也着实有些风险,容易‘为虚名而处实祸’。
张献忠这些日子虽然没有翻起浪来,但他盘踞鄂西川东山区,朝廷官军也一直拿他没办法,长江三峡的大部分地区,也依然在张献忠之手。只要他愿意,随时还是可以不惜代价流窜出来的。
下官听说,之前阁老您曾在襄阳驻地贴出告示:有能擒斩张献忠者,赏银万两,封公侯。但数日后,便在驻地附近发现流贼耳目散发的书函,上书‘有斩阁部者,赏银三钱’。
您也因此瞠目,愈发疑神疑鬼……别怪我提起这事儿,我只是想说,您此番贸然北上不妥,便是因此。”
沈树人说着说着,见杨嗣昌脸色惨白,咬紧牙关,只好先打断自己要阐述的主要议题,改口先安慰杨嗣昌几句。
原来,杨嗣昌发出悬赏要张献忠人头、又被张献忠的细作散发串单反向嘲讽,这些事儿都是历史上原本都发生过的,而且就在去年年底。
无非这一世由于沈树人的蝴蝶效应,所以悬赏加码了,直接加上了一条“张献忠部下杀之来投封侯,朝廷文武杀张献忠封公”,这也是崇祯的意思。
但张献忠反讽杨嗣昌的传单,内容却是没变,跟历史上一模一样。这件事情是杨嗣昌的奇耻大辱,他身边的人平时也不敢提起,他也刻意回避这段痛苦记忆,所以差不多已经忘了。
但沈树人却没法为了照顾杨嗣昌的情绪、而误了大事。有些话他不得不说:
“阁老!张献忠去年能做成这事儿,说明他的死忠细作非常多!便是在阁老身边,至少是在襄阳城内的驻军之中,都有他的耳目!
现在阁老您因为李自成杀福王而仓促开拔北上、没有预作万全准备,只是为了向陛下表忠、摆姿态。这很有可能立刻让张献忠注意到破绽,说不定会在您北上之后留下的空虚处趁机为害!”
沈树人心心念念想着这事儿,当然是因为他担心历史的惯性——历史上张献忠就是这么干的。沈树人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其实几个月前就提醒过杨嗣昌了。
只是,天下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
张献忠躲在长江三峡和荆山之中,湖广这边的巡抚方孔炤,和四川那边的巡抚邵捷春,都只能是被动围堵、守住险要,却没法深入群山追击消灭。这就给了张献忠选择战场、选择作战时机的主动权。他可以一直伺机而动,等到杨嗣昌露出破绽。
四月份的时候,杨嗣昌刚刚得到沈树人提醒时,也是严防死守过一阵子,但三个月没发生变故,迟早会有松懈的一天。
此刻,再次被沈树人点醒,他才意识到自己确实疏漏了,被李自成杀福王这事儿冲昏了头脑。
杨嗣昌冷静下来后,仔细思索一番,诚恳地承认道:“确实有点隐患……是老夫操切了。罢了,如今我已北上,连连赶回襄阳也要数日行军。
既然贤侄本就要南下回师,以后襄阳就托贤侄一起代为照管协防一下。你已经从湖北兵备佥事升任湖广兵备佥事,还加了佥都御史。
我看朝廷上次的任命,本就把汉水以北的湖广各府、加上河南信阳等地,都划归你巡检,我索性就把留在襄阳的守土之兵也交给你。
陛下如果真的下诏让左良玉移镇,武昌、汉阳两府的防务也要靠你了——不过你也别少年得志就失了分寸,你的佥都御史职衔范围是不包括武昌、汉阳的。
所以对这两府,你只能行使兵备佥事之权,主持巡查当地防务,却不可插手民政!以免被人弹劾你有割据之嫌!”
杨嗣昌把他北上之后、沈树人的权柄分配,说得明明白白。
也就是说,如果一切顺利,未来沈树人可以在湖广的汉北三府襄阳、随州、黄州,外加河南信阳,行使军务民政一把抓的大权。
另外,还可以在汉水以南的汉阳府、武昌府行使协防军权,但没有民政权力。
加起来,就是六个府的军事权,四个府的民政财政权。
在大别山区周边,沈树人就是土皇帝,在后世武汉附近,沈树人则还得收着一点。
为大明奋斗了整整两周年多,他作为一个军阀的雏形,终于初步显现了,而且名正言顺得不能更名正言顺,从头到尾一点忤逆的事情他都没做过。
不过,眼下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能把权力交接安稳处理好才是最重要的。
没吃到嘴的东西,别高兴得太早。
沈树人心中始终在担忧张献忠的事儿,当日也不及跟杨嗣昌细细叙旧、请示,只是拿了杨阁老的指示、让他书面把命令写下来,然后沈树人就连夜从邓州开拔,继续南下。
原本从襄阳到邓州,行军也要走三天,沈树人并日兼程,两天就走完了。
最终于七月十二这天夜里,赶到了襄阳城。
让他没想到的是,同样是在这天傍晚、沈树人的部队抵达襄阳前一个多时辰,一支伪装成被流贼驱逐的百姓模样的贼兵,就来到襄阳城下骗门。
这事儿真怨不了沈树人,因为他还没上任、还没接管襄阳府的防务呢,在他赶回来上任的路上出的事儿,不能怪他。官司打到崇祯那儿,也挑不出沈树人的错。
但是,虽然没堵住贼兵骗城的那一刻,沈树人好歹也算赶巧,把贼兵堵在了城里——如果沈树人来得再早两个时辰,说不定这伙张献忠派出的贼人,见襄阳防守严密,也就不冒这个险了。
看到历史的第二只靴子终于落地了,沈树人居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完全没心思想城内藩王权贵富豪的下场,立刻指挥自己的兵马分兵包围襄阳,尽量确保每一个城门都堵住,绝对不能让渗透入城的流贼跑了。另外,也要随时提防可能出现的张献忠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