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新的报纸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不逍遥的大明王爷》最新章节!
前一天的白天,兄弟两和《百姓报》负责人白时中谈了很久,对于将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一一列举出来,并共同商量改如何应对。
《百姓报》的销售流程和《明报》一样,都是送到百户所,有百户所销售,不过今天来拿白纸的锦衣卫都得到了一句话“有什么疑问可以到东华门‘百姓报业’咨询”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多说这么句话,但是所有来拿报纸的人都还是记住了。不过,过了一个时辰,他们的疑惑将会被解答。
刚开始发售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来买报的人也都知道这是一份面向百姓的报纸。书生也就拿着报纸走向了各个茶楼和书院,家丁也拿着报纸快步走向家中,拿给老爷察看。和前几天销售《明报》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不过,过了没多久,事情发生了转变,几个或是一群书生怒气冲冲的举着报纸冲向了百户所,嘴里还喊道“有辱斯文,岂有此理,今日一定要将此妖孽除去,才不负我等一身浩然正气。”
脑袋比较机灵的锦衣卫立马就上去说了前面被嘱咐的那句话,书生们便一转身杀向了“百姓报业”,而脑子不太灵活的就一下子慌了神,被书生一围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出手那叫一个重,恨不得吃奶的力气都要用上。
大明的读书人地位是很高的,一旦有了功名就可以见官不跪,要是有了举人或是进士的功名,那他名下的田亩是不需要缴纳田税的。这个政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定下的,终大明整个王朝,这一政策都没有改变过。大明的亡国有着很多原因,但是最显眼的一个就是没钱。不用交税的田地实在太多,而明朝的商税和其他的税款根本就没多少,或是压根就收不上来,在天启朝有一年全国的茶税是30两,这是个很可笑的数字。大明可以说是当时第一的茶叶大国,一年的税收就这么多,令人感叹。
那么大明的主要税收是什么呢?两个,一个田税,一个盐税。大明的人口基本保持着一个增长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吃盐的人越来越多,不过盐税确是成反比。特别是从万历开始,盐税跌幅惊人,从万历朝的300多万两到天启朝的100多万两,再到崇祯的几十万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那么田税呢,由于有功名的人不需要交田税,所以有许多老百姓,特别是读书人的宗族,把田地放到读书人的名下,这样就“合理避税”了。有些心比较黑的人仗着自己有权有势,就借高利贷给那些自己有田的农户,毕竟农户基本都不富裕,一旦生了病,那就要借钱去看病了,利钱越滚越多,农户还不出,只好用田地抵债,这导致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最后到了崇祯朝,全国需要缴税的田地已经不足百分之十,但是总的税款却没有改变,被分摊到了那些农户头上,再加上还要养辽东军,每年还要加辽饷,最后大明实在没钱,养不了士兵,造不了武器,崩溃了。
读书人除了这些还有言论自由,只要你不是说谋反的话,也没人会来管你,毕竟汉人王朝从没“**”这个说法的。可是一旦书生聚集一起上书,无论你是皇帝还是当朝大佬必须要给与重视,派人保护,不能让他们受到伤害。即使是在民国,北平学子包围了段祺瑞府邸,质问他有没有和岛国人签订不平等条约,当时威风八面的段祺瑞也只好派兵保护学子,并严令不得开枪,出府应答。
这时候的锦衣卫也是如此,这群书生没有谋反,他们也不敢动手,如果还手,说不定就会在几天后城门楼上变成腊肉。这时被打了一会,才反应过来,大声喊道“若有疑问,就到东华门‘百姓报业’去咨询。“这时,书生们才转身向”百姓报业“走去。
这时“百姓报业”的门口已经围了大约100多个书生了。门口是连夜搭起来的木台,其实就是用许多木板铺着,把台子垫高,木台不大,大约长3米宽5米,高度也就1米左右,台子上就是一张桌子,上面放了一份今日的《百姓报》,桌子旁边站着一个书生,年约三十,身长6尺不到(180出点头),眼神坚毅,嘴角微微上翘,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下巴还有几缕胡须,看上去有点出尘的气息。穿着一身白色儒衫,四周镶有宽边,头上是四方平定巾,一看就是个读书种子。也有人认出他来,都是一个圈子里的,总有几张熟面孔,书生们交头接耳一番,就都知道了他的身份——白时中字谨严,是个进京赶考的举人。
书生周围躁动的气氛慢慢沉静下来,一个领头的读书人,大约30出头,上前一步对着白时中拱手道”这位学兄,不知这《百姓报》与学兄可有干系。“白时中朗声答道“让学兄见笑,不才正是这《百姓报》的撰稿编写之人。”那书生一脸严肃“学兄也是我等士林中人,怎可推广这旁门左道。”白时中面不改色“学兄说的可是《百姓报》的横排文章以及其中的标点?”“正是”下面一群人回答道。
白时中向人群慢慢扫视了一眼,缓缓说道”各位学兄,这文章排版对于文章本身并没有改变,这标点也是方便刚识字的人断句,各位都是苦读诗书十余载的,都知道若是不用自己断句,对于研读经典会有多大帮助。“一部分人开始理智地思考起来,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继续反对,刚刚领头的书生回答道”经典怎可如此研读,断句不同,所读到的文章也就不同,这不是篡改经典,有辱圣人吗?“话音刚落,一部分纷纷在旁叫好,只听那书生继续道“文章几千年来都是竖排,而今学兄你非要横排,颇有哗众取宠之嫌啊。”这一次的叫好声没有刚才那般热烈了,这个时代的书生还是很有节操的,除非深仇大恨,一般不会人身攻击,那书生面色也微微一僵。
白时中缓缓答道“文章竖排古已有之,那是因为纸张没有造出,或是数量不足,一般的文字都是写在竹简上。但是竹简沉重,一本书往往所用的竹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由于认识到纸张的便利,自唐以来,基本所有的文字都开始写在了白纸上,这是前人做出的巨大改变。现在《百姓报》上无论是文章的横排,还是标点符号都没有对文章添一字或是减一字,这种改变和从竹简到纸张是一个性质的。再来说说断句,每人由于断句的不同,文章到了每个人的眼里就不同,从中学到的道理也就不相同,为了要表达出自己在读书后的所得,无论是前朝还是本朝,都有名家对圣人经典做出注解,标点符号用于此,也可能造成书不是本来的样子,那就需要名家根据自己对经典的注解来对其进行断句,若一人的不能服众,那就2人的,最后也肯定会有一人的断句注解最接近圣人的本意。而且现在的《百姓报》不是圣人之作,他是为了能够方便天下百姓认字的一种途径。《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只有读了书,才能明白道理,礼节。孔师也曾曰‘有教无类’,哪怕是乡间农夫,可以识字,知道,对于我们这些读书种子来说也是好事,若有一天,大明的天下百姓都能识字,那就是文治大兴,就是我辈读书人的骄傲。”
说完之后又扫了扫众人,这次被分化的更严重了,一些人在思考,一些人看向白时中充满了热切,显然被他刚刚那一番话打动了还有一小部分人还是反对,看向白时中的眼神越来越不友好了。领头的书生说道“可笑,滑天下之大稽,怎么可能让天下人都读书,这天下岂不是要乱套了,朝廷3年开科一次,能得取功名的无一不是人中翘楚,难道开科时全天下人一起赶考吗?”
“这位学兄,我辈读书人的读书的意义何在,宋朝横渠先生(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说的,谨严深以为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我等学子为何要入京赶考,取那功名的原因,但是并不是所有人读书都是因为这个,比如乡间的农夫,读书认字是为了明白事理,签订契约自己也能看懂,商户识字是为了经营方便,乐户识字是为了可以识谱,演奏仙音,读书的目的并不相同,但他们都想读书,自唐宋科举以来,山东世家把持读书资格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所以现在每个人都是有资格读书的,想读书的,若是不信,学兄可以随便问问街头百姓,也可以告诉他们他们世世代代是没资格读书,不许读书的,看看结果如何。当然谨严是不敢和百姓如此说的。”话音刚落,人群中传来几声低笑,这时旁边看热闹的一群百姓却是纷纷叫好“书生说的好,谁要是敢说我们穷苦代代不能读书,拼了一条贱命也要打死他。”旁边一群男人也是纷纷捧场“李哥说的好”“就是这个理”
围观群众里的一个看上去相当苍老的男人感叹道“老朽这辈子要是能让小孙孙读书认字,就是立马死了也有脸面见列祖列宗了。”说着眼睛也有些湿润,连忙用手背擦拭着眼框,旁边几个上了年纪的似乎也有所感触,低头沉吟不语。“百姓报业”门口的街道上渐渐安静了下来,无论是围观的百姓,还是聚集在一起的书生心里都有些酸酸的。是啊,读书是件多么高尚的事情,哪怕不能取得功名,为官一方,但是只要能读书,那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老百姓对于读书是很向往的。读书人也在想想,似乎往上几代,家里的长辈也是不识字的,在场的众位书生并不都是出身书香门第,现在想想当时的祖宗心情估计也是和刚刚的老人一样的吧。
那领头的书生似乎也没话可说了,虽然他还可以用以前学的许多圣人之道来反驳,可是看着这些围观的百姓和他们对读书的向往,千言万语似乎也没法张口,他自己的爷爷也只是一个县里的小小主簿,算不得书香门第。于是面色复杂地朝白时中拱了拱手头也不回地就走了,似乎心情很不平静,连白时中的回礼也没看到。剩下的书生也慢慢离开了。
在街道不远处的茶楼二楼,临窗的位置坐着父子三人,从书生聚集到离开,父子三人全部看在眼里,三人都沉吟不语,似乎心有感悟。最后父亲开口说道“厚照,厚炜,我们也回去吧。”
前一天的白天,兄弟两和《百姓报》负责人白时中谈了很久,对于将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一一列举出来,并共同商量改如何应对。
《百姓报》的销售流程和《明报》一样,都是送到百户所,有百户所销售,不过今天来拿白纸的锦衣卫都得到了一句话“有什么疑问可以到东华门‘百姓报业’咨询”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多说这么句话,但是所有来拿报纸的人都还是记住了。不过,过了一个时辰,他们的疑惑将会被解答。
刚开始发售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来买报的人也都知道这是一份面向百姓的报纸。书生也就拿着报纸走向了各个茶楼和书院,家丁也拿着报纸快步走向家中,拿给老爷察看。和前几天销售《明报》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不过,过了没多久,事情发生了转变,几个或是一群书生怒气冲冲的举着报纸冲向了百户所,嘴里还喊道“有辱斯文,岂有此理,今日一定要将此妖孽除去,才不负我等一身浩然正气。”
脑袋比较机灵的锦衣卫立马就上去说了前面被嘱咐的那句话,书生们便一转身杀向了“百姓报业”,而脑子不太灵活的就一下子慌了神,被书生一围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出手那叫一个重,恨不得吃奶的力气都要用上。
大明的读书人地位是很高的,一旦有了功名就可以见官不跪,要是有了举人或是进士的功名,那他名下的田亩是不需要缴纳田税的。这个政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定下的,终大明整个王朝,这一政策都没有改变过。大明的亡国有着很多原因,但是最显眼的一个就是没钱。不用交税的田地实在太多,而明朝的商税和其他的税款根本就没多少,或是压根就收不上来,在天启朝有一年全国的茶税是30两,这是个很可笑的数字。大明可以说是当时第一的茶叶大国,一年的税收就这么多,令人感叹。
那么大明的主要税收是什么呢?两个,一个田税,一个盐税。大明的人口基本保持着一个增长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吃盐的人越来越多,不过盐税确是成反比。特别是从万历开始,盐税跌幅惊人,从万历朝的300多万两到天启朝的100多万两,再到崇祯的几十万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那么田税呢,由于有功名的人不需要交田税,所以有许多老百姓,特别是读书人的宗族,把田地放到读书人的名下,这样就“合理避税”了。有些心比较黑的人仗着自己有权有势,就借高利贷给那些自己有田的农户,毕竟农户基本都不富裕,一旦生了病,那就要借钱去看病了,利钱越滚越多,农户还不出,只好用田地抵债,这导致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最后到了崇祯朝,全国需要缴税的田地已经不足百分之十,但是总的税款却没有改变,被分摊到了那些农户头上,再加上还要养辽东军,每年还要加辽饷,最后大明实在没钱,养不了士兵,造不了武器,崩溃了。
读书人除了这些还有言论自由,只要你不是说谋反的话,也没人会来管你,毕竟汉人王朝从没“**”这个说法的。可是一旦书生聚集一起上书,无论你是皇帝还是当朝大佬必须要给与重视,派人保护,不能让他们受到伤害。即使是在民国,北平学子包围了段祺瑞府邸,质问他有没有和岛国人签订不平等条约,当时威风八面的段祺瑞也只好派兵保护学子,并严令不得开枪,出府应答。
这时候的锦衣卫也是如此,这群书生没有谋反,他们也不敢动手,如果还手,说不定就会在几天后城门楼上变成腊肉。这时被打了一会,才反应过来,大声喊道“若有疑问,就到东华门‘百姓报业’去咨询。“这时,书生们才转身向”百姓报业“走去。
这时“百姓报业”的门口已经围了大约100多个书生了。门口是连夜搭起来的木台,其实就是用许多木板铺着,把台子垫高,木台不大,大约长3米宽5米,高度也就1米左右,台子上就是一张桌子,上面放了一份今日的《百姓报》,桌子旁边站着一个书生,年约三十,身长6尺不到(180出点头),眼神坚毅,嘴角微微上翘,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下巴还有几缕胡须,看上去有点出尘的气息。穿着一身白色儒衫,四周镶有宽边,头上是四方平定巾,一看就是个读书种子。也有人认出他来,都是一个圈子里的,总有几张熟面孔,书生们交头接耳一番,就都知道了他的身份——白时中字谨严,是个进京赶考的举人。
书生周围躁动的气氛慢慢沉静下来,一个领头的读书人,大约30出头,上前一步对着白时中拱手道”这位学兄,不知这《百姓报》与学兄可有干系。“白时中朗声答道“让学兄见笑,不才正是这《百姓报》的撰稿编写之人。”那书生一脸严肃“学兄也是我等士林中人,怎可推广这旁门左道。”白时中面不改色“学兄说的可是《百姓报》的横排文章以及其中的标点?”“正是”下面一群人回答道。
白时中向人群慢慢扫视了一眼,缓缓说道”各位学兄,这文章排版对于文章本身并没有改变,这标点也是方便刚识字的人断句,各位都是苦读诗书十余载的,都知道若是不用自己断句,对于研读经典会有多大帮助。“一部分人开始理智地思考起来,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继续反对,刚刚领头的书生回答道”经典怎可如此研读,断句不同,所读到的文章也就不同,这不是篡改经典,有辱圣人吗?“话音刚落,一部分纷纷在旁叫好,只听那书生继续道“文章几千年来都是竖排,而今学兄你非要横排,颇有哗众取宠之嫌啊。”这一次的叫好声没有刚才那般热烈了,这个时代的书生还是很有节操的,除非深仇大恨,一般不会人身攻击,那书生面色也微微一僵。
白时中缓缓答道“文章竖排古已有之,那是因为纸张没有造出,或是数量不足,一般的文字都是写在竹简上。但是竹简沉重,一本书往往所用的竹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由于认识到纸张的便利,自唐以来,基本所有的文字都开始写在了白纸上,这是前人做出的巨大改变。现在《百姓报》上无论是文章的横排,还是标点符号都没有对文章添一字或是减一字,这种改变和从竹简到纸张是一个性质的。再来说说断句,每人由于断句的不同,文章到了每个人的眼里就不同,从中学到的道理也就不相同,为了要表达出自己在读书后的所得,无论是前朝还是本朝,都有名家对圣人经典做出注解,标点符号用于此,也可能造成书不是本来的样子,那就需要名家根据自己对经典的注解来对其进行断句,若一人的不能服众,那就2人的,最后也肯定会有一人的断句注解最接近圣人的本意。而且现在的《百姓报》不是圣人之作,他是为了能够方便天下百姓认字的一种途径。《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只有读了书,才能明白道理,礼节。孔师也曾曰‘有教无类’,哪怕是乡间农夫,可以识字,知道,对于我们这些读书种子来说也是好事,若有一天,大明的天下百姓都能识字,那就是文治大兴,就是我辈读书人的骄傲。”
说完之后又扫了扫众人,这次被分化的更严重了,一些人在思考,一些人看向白时中充满了热切,显然被他刚刚那一番话打动了还有一小部分人还是反对,看向白时中的眼神越来越不友好了。领头的书生说道“可笑,滑天下之大稽,怎么可能让天下人都读书,这天下岂不是要乱套了,朝廷3年开科一次,能得取功名的无一不是人中翘楚,难道开科时全天下人一起赶考吗?”
“这位学兄,我辈读书人的读书的意义何在,宋朝横渠先生(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说的,谨严深以为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我等学子为何要入京赶考,取那功名的原因,但是并不是所有人读书都是因为这个,比如乡间的农夫,读书认字是为了明白事理,签订契约自己也能看懂,商户识字是为了经营方便,乐户识字是为了可以识谱,演奏仙音,读书的目的并不相同,但他们都想读书,自唐宋科举以来,山东世家把持读书资格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所以现在每个人都是有资格读书的,想读书的,若是不信,学兄可以随便问问街头百姓,也可以告诉他们他们世世代代是没资格读书,不许读书的,看看结果如何。当然谨严是不敢和百姓如此说的。”话音刚落,人群中传来几声低笑,这时旁边看热闹的一群百姓却是纷纷叫好“书生说的好,谁要是敢说我们穷苦代代不能读书,拼了一条贱命也要打死他。”旁边一群男人也是纷纷捧场“李哥说的好”“就是这个理”
围观群众里的一个看上去相当苍老的男人感叹道“老朽这辈子要是能让小孙孙读书认字,就是立马死了也有脸面见列祖列宗了。”说着眼睛也有些湿润,连忙用手背擦拭着眼框,旁边几个上了年纪的似乎也有所感触,低头沉吟不语。“百姓报业”门口的街道上渐渐安静了下来,无论是围观的百姓,还是聚集在一起的书生心里都有些酸酸的。是啊,读书是件多么高尚的事情,哪怕不能取得功名,为官一方,但是只要能读书,那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老百姓对于读书是很向往的。读书人也在想想,似乎往上几代,家里的长辈也是不识字的,在场的众位书生并不都是出身书香门第,现在想想当时的祖宗心情估计也是和刚刚的老人一样的吧。
那领头的书生似乎也没话可说了,虽然他还可以用以前学的许多圣人之道来反驳,可是看着这些围观的百姓和他们对读书的向往,千言万语似乎也没法张口,他自己的爷爷也只是一个县里的小小主簿,算不得书香门第。于是面色复杂地朝白时中拱了拱手头也不回地就走了,似乎心情很不平静,连白时中的回礼也没看到。剩下的书生也慢慢离开了。
在街道不远处的茶楼二楼,临窗的位置坐着父子三人,从书生聚集到离开,父子三人全部看在眼里,三人都沉吟不语,似乎心有感悟。最后父亲开口说道“厚照,厚炜,我们也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