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道德经》最新章节!


    第六十五章?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1],将以愚[2]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3]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4];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5]亦稽式[6]。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7]矣,然后乃至大顺[8]。

    注释

    [1]明民:即使民明敏,这里指明智巧诈。

    [2]愚:使敦厚朴实。

    [3]智:巧诈。

    [4]贼:灾害,灾难。

    [5]两者:指上文"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稽式:法式,法则。

    [7]反:通"返",复归。

    [8]大顺:顺天理,即顺自然。

    译文

    古代遵循大道者,不是使民心巧诈,而是使民心朴实。

    百姓之所以难以统治,因为其内心多机心巧诈。

    所以用智巧治国,必然危害国家;不用智巧治国,才是国家之福。

    要明白这两种治国方略也是两种治国法则。

    明白这两种法则,就叫玄德。

    玄德很是深远啊,

    和万物同返真朴,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

    解读心得

    1.本章以机巧治国有害,质朴治国有福,说明大道贵在返璞归真,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顺其自然,天地万物自然而顺利地生长。所以要无为而治,不可擅自妄为,破坏万物的这种自然生长。

    2.道的本质是淳朴本真,虚静无为。所以真正的大智慧是大公无私、惠普天地万物,而不是自私自利的机心巧诈。前者为公,后者为私。这也是天下君子与小人、伟人与庸人的区别所在。所以,大智慧才叫真智慧,大聪明才叫真聪明。所谓的巧诈伎俩,不过是雕虫小技。

    3.大道深远,深不可测,远至无极。但它同时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平易近人,并不深远,触手可及。对于细心体道的人来说,道就在身边,就在心里,就在简单的生活中。因为他们明白:真正简单的才是最深刻的,真正朴素的才是最本真的。

    4.一个国家,如果政令繁杂,那么不是好事,只能说明统治者多事多为,只能导致社会问题更多。一个社会,如果民心浮躁不安,乱象纷呈,只能说明社会问题太多,价值导向出了问题,使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根本来说也是统治者妄作妄为的结果。

    5.一个人要想活出自我自在,就要有一颗返璞归真的心,抱真守一,"顺天理,灭人欲",不失自我的纯真朴素,这样才能活得更纯粹、更轻松,从而修养出自己人生的高境界,活出自由自在。

    前人校注

    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国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诈也,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

    --河上公

    圣人之道,大而化之,故古之善为道以化民者,非以明之,将以愚之,使淳朴不散,智诈不生也。所谓愚之者,非欺也,但因其自然,不以穿凿私意导之也。

    --范应元

    奸诈乱政。上下相欺。

    --司马光

    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应之,则上下交相贼也。

    --苏辙

    福者百顺之名,智诈不作,祸乱不起,福之至也,顺莫大焉。

    --范应元

    学道者,愚而不能笃,诚而能守,似愚非愚,慎其独也。

    --纯阳真人

    世人用道,争巧作伪,心劳日拙。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智多则必以智治之,非无为大道也。

    --邓琦三

    物欲出生,我止其芽,则天下全其膏润。心欲出生,我止其几,则魂魄全其常明。

    --王夫之

    经典故事

    苏轼保持本性活出潇洒

    苏轼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诗词气象万千,气魄宏大,豪放浪漫;他的为人,也是心怀苍生,志向高远,气度如虹。

    苏轼从小就抱有济世之志,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他认为自己大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时候到了,于是踌躇满志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

    苏轼仁政爱民,大胆改革,取得不少政绩,然而,官场的黑暗和派系斗争,最终让他陷入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代表的新旧两派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个性单纯而耿介的苏轼在这场斗争中成为牺牲品。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诗讽刺当时的新政,被逮捕入狱。此后,他又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到惠州、琼州等地。于是,一次次的贬谪,颠沛流离的生活,使这位大才子的仕途充满坎坷不幸……苏轼的人生如此多艰,但他个性豪放,胸怀豁达,修养很高,面对所有这些不幸,他都能做到坦然接受,达观以对,始终保持着内在的坚韧追求,保持着超越于物外、淡泊于名利的一份超然,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刃有余,洒脱自如。

    他感情丰富,才华横溢,热爱文学,以此寄托心灵,无论喜忧,他都爱把这份情感付诸于诗文。无论是《水调歌头》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是他怀念亲人的婉约温馨之作,都是他个性本真的自然流露。在这些诗词里,我们看到了一副博大仁爱而豪放浪漫的胸怀,看到了一个耿介忠直又细腻浪漫的性情中人,看到了一颗积极乐观而又淡泊名利的超然之心……苏轼喜欢寄情山水,与自然万物同乐,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在大自然中,他陶冶情操,保持本真和内在的快乐,找到人生的力量--无论现实世界如何丑陋,无论事业如何失败,无论生活如何艰辛,他都能坦然面对,不失自我和力量地活着……"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正因为苏轼善于融入自然,返归本性,充实内心,所以他能活出潇洒和独立,活出力量和伟大。他在个性上、生活上以及文学上的成功,就是他的"大顺",他因此获得"长生",或许,这多少可以弥补他在政治上的一些遗憾。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第六十五章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80.49%

目录

加入书架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80.49%